毛泽东曾经评价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袁氏兄弟百万雄兵中“揭竿而起”;在剿灭黄巾起义后很快树立了个人威望;清晰地看出“皇帝牌”的重要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酷爱读书,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
不过,曹操的成功除了这些助力,更重要的还是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史料记载,曹操曾发布过一道震惊当世的求才令。求才令指出,才德兼备是最理想的人才,但“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便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均可重用。
此道求才充分且真实地反映了曹操的务实。此后的用人中,他正是针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委以恰当的岗位。同时,他还善于设计人才奖惩机制,论奖不吝啬,论罚不犹豫。这种有鱼饵也有鱼钩的渔夫式管理,一时间使曹操麾下人才济济。
很多历史学家都承认,以个人能力来说,曹操是最有可能一统三国的。但他在道德上缺少令人信赖的品格,疑心病重等问题,最终只能“天下三分”。
一方面,曹操的冷静与果断值得提倡。作为一个管理者,任何一个判断都不能被感情左右,该奖励的时候绝不懈怠,该惩罚的时候绝不姑息。这一点,曹操做得极好。
任何人都希望做好事,但是如果为了国家或企业的存亡绝续,不得不做“坏事”呢?为了应变时局,曹操非常敢于“做坏事”,又快又准,绝不迟疑。“借头抚众”就是曹操不择手段解决问题的经典之作。这些举动的优劣,现在需要辩证地看。
但另一方面,曹操的多疑、残酷也有目共睹,一直为历史诟病。因为多疑,所以他“人欲危己,己辄心动”,“不能用之,则杀之”。因为残酷,他一边在诗里矫情着“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面在行动上手起刀落滥杀平民无数。而这些,无疑都让人心背离,一定程度限制了他的势力扩展和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