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照明行业发展至今,出台的政策补贴接踵而来,从上游设备到下游应用采购一应俱全。政府对节能照明行业的财政补贴,激发了绿色创业的激情,但也会产生两个方面的负面效应:一是没有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利用政策进入市场,导致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二是大量新创企业涌入,导致产能过剩。
国家逐步认识到节能照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 《2014 -2015 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对节能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了布置和规划,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2007 年 5月,_印发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推广高效照明产品 5000 万只,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照明"。2008 年 1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十一五"期间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照明产品 1. 5 亿只。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政府购买和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节能照明产品。
2009 年中国发展改革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签署 "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照明"合作项目,开始启动淘汰白炽灯项目。2011 年国家发改委联合五部委发布了全面淘汰白炽灯的路线图,确定 2016 年全面淘汰白炽灯。
从结构性的角度看,对节能照明消费的扶持力度较大,既有政府采购等绿色消费引导政策,又有取消白炽灯传统消费惩罚措施,尤其是逐步淘汰白炽灯政策为节能照明行业发展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时序性的角度看,1999 年节能照明已开始在我国生产,但政府扶持政策则 2007 年才开始启动,此时的节能照明已经历十余年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正因为绿色消费的引导和支持,以及正确选择了扶持时间节点,使节能照明产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节能照明进入寻常百姓家。
但由于绿色技术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行业标准、监管措施的缺失致使节能照明企业鱼龙混珠,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政府应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资力度,提升节能照明产品效能,降低节能照明产品价格,采取惩罚性措施将技术水平低的 "伪节能照明"产品逐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