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故事,同一个人物,可在不同的时段阅读,品出的滋味却全然不同。
记得5岁左右,爸爸总爱念书给我听。当他讲到关羽的故事时,那段文字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时听书无疑是在听热闹,对关羽的喜爱也无非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过五关斩六将,我惊于他的勇敢;长沙城下战黄忠,我佩服他的大义凛然;单刀赴会,我为他的平安归来而高兴;水淹七军,我欣赏他的有勇有谋;当听到他败走麦城被杀时,我哭了。对于幼小的我来说,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被杀,无疑是无法接受的。偶像坍塌,我只能感到悲哀。
七岁时,我又一次看到这段文字。关羽的赤胆忠心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曹营里,赫赫功名与无数财宝唾手可得,而刘备又远在千里之外,几乎没有消息。但那颗耿耿忠心确定了关羽一定要找到刘备的决心。一缕忠魂加上一身武艺,让关羽终于找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兄长。可是,就这样一个红脸忠雄却因大意被孙权俘虏。孙权百般劝降,他强硬地拒绝了……他的忠义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对于他的败走麦城,我认为只是关羽仅有的一点点小失误而已。
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再一次看到这段文字,却体会出了别样的哲理:人万万不可骄傲,否则一定会有一个可悲的下场。从过五关斩六将开始,一种自以为天下无敌不可一世的感觉就渐渐充满了关羽的心。战长沙只是因为黄忠动了恻隐之心,关羽方保住性命。当得知马超投降,便要与之比武。把孔明"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权当耳旁风。在吕蒙用计假病时,关羽中计调走了大军,结果兵败被杀。这次,我认真分析,总结出骄傲使人失败的道理,并时常以此告诫自己。
日新,月新,我常新。对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理解。小时候看热闹,大一点了,看人物品质。现在细细找原因。也许再大一些,还会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