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场干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正在全省各地扎实深入开展。在新年的第一期,本刊刊登了一组《干部走基层》的策划报道。这组报道只是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却深刻反映了我省各级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服务群众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作风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为切实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有序地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省委决定从2013年11月起到今年3月底,在全省集中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这是省委立足全省实际,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着眼作风建设根本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是集中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大举措。通过深入扎实有效开展好"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真正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起新时期党员干部贴近基层、转变作风、提升效能、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干部"走基层",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下去,要用心用情、面对面、心贴心地走进基层,投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带着感情下基层,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了解切合实际的情况。如果不能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就不会与群众有共同语言;如果不能从群众的视角看问题,就不能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如果把走基层当作分外任务,上级督促才走一走,任务来了才去一去,逢年过节下去看一看,平时就泡在"文山会海"里,对于这样的干部,群众会敬而远之。干部走基层,要轻车简从,少些"官威官仪",少些"劳民扰民",不给基层添麻烦,力戒"走形式"、"做过场"。只有扎根基层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走基层才能真正地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干部"走基层",要帮助群众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难题。解民忧、解难题,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在基层有些地方,困难和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一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收入渠道少、增收难,生活还比较困难等等。这些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需要上级机关的干部深入下去,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对症下药,为群众排忧解难。干部"走基层",特别需要到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复杂的地方去,帮助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群众不满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这次活动,要集中解决一批困扰基层发展、困扰群众生活的难题,探索建立起为民解难、为民解忧的长效机制。
干部"走基层",重在办实事、求实效。"走基层"是方法,办实事、惠民生才是目的。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多了解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情况,多听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要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等方面排查出来的突出问题,想办法、找对策,下真功夫解决好,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下基层不解决问题,群众心里就不舒坦。"群众第一,民生优先",要大力开展惠民服务行动,帮助群众解决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等民生问题。广泛开展"暖冬"行动,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关爱受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要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一起算家底、想门路,帮助群众找项目、跑资金、引技术,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这样的走基层,群众就会打心眼里欢迎,走基层就会成为广大群众越来越满意的"民心工程"。
干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要在实践中形成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省委的决策部署,把"走基层"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架起党群连心桥,树立起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