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这张父母于1955年春拍照的结婚照过年想父母的句子,勾起了我对他们无尽的思念......
父母于1955年拍摄的结婚照,母亲杨佛菊,父亲叶赞凑。
父亲叶赞凑(1925年11月~2005年12月)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少小在家乡读书,初中毕业后独自一人到省城福州就读高中,高中毕业后1949年9月~1950年3月就读于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
大学毕业后,1950年4月~1965年5月期间分别在省前方办事处、连城县土改工作队、县供销社,担任保管员、副队长、科长,并于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6月~1976年5月期间分别在连城莒溪公社、庙前煤铁厂,担任财务书记、会计;1976年6月~1977年12月任龙岩地区建行驻连城办事处负责人,1978年1月~1985年6月任连城县建设局副局长;1985年7月光荣离休。
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同学聚会南安庆祝八一建军节(1950年8月1日,前排右二手持算盘的是叶赞凑)
父亲的一生平平凡凡,有起有落,但他凡事都以平常心对待,对工作始终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记得他1970年初下放到庙前煤铁厂当会计时,他一人承担了煤矿、铁厂、行政三大板块的会计工作。那个年代的记账不像现在有计算机辅助工具、做账全靠手工操作,更何况一人要承担三份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为此,他只能是没日没夜敲打算盘伏案工作,我常常半夜被他的打算盘声惊醒,看着他疲惫的身影和熬红的双眼,我们非常心疼,小小年纪便主动承担起煮饭、洗衣等家务活(当时由于母亲在芷溪工作,平时都不在家),男孩子们便主动承担起了劈柴、挑水等重活。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将房前屋后的空地利用起来,开荒种菜,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一年四季有着吃不完的瓜果蔬菜,每当我们兄妹会想起这段经历总是津津乐道……左邻右舍也时常投来羡慕的眼光,都夸父亲育儿有方,每当此时,父亲的心里也是美滋滋乐哈哈的。
父亲一生养育了我们五个子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没有一个给他丢人,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各自的努力下,兄妹五人全都在不同的部门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其中兄弟三个人的行政级分别都超过了父亲。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每当孩儿们参加工作离家时都会得到他赠送的八字赠言,"勤恳工作,诚实做人",话语不多但字诺千金,影响着我们一生的为人。父亲离休时却是两袖清风,一无存款, 二无房子。但他非常自豪地说"自己的一生财富就是你们兄弟姐妹五个 ,你们个个都不负我所期望"。
1979年8月于连城县拍照的全家福,后排左起:叶文华(我老二)杨毓辉(老三)、叶忠建(老大)、叶文萍(老四);前排中:叶忠民(老五)
常言道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没有这涓涓细流的母爱,我们兄弟姐妹也很难成才。我的母亲杨佛菊(1926年11月~1993年5月)出生于连城庙前芷溪镇的一个较富裕的家庭,祖母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农村妇女,我母亲自幼随祖母亲学习文化,与祖母一样,能写一手非常好的正楷字。解放后通过选青(选拔青年)参加了工作,1955年初结婚后调到连城县供销社担任文书 、档案等职。由于当年领导干部都要带头让家属到一线服务,我父亲动员母亲上第一线做营业员,她一干就是30年,直到1984年9月退休。那时的营业员一年360天是无休息日的,那种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钦佩。
母亲工作虽然很累,但她对孩儿的教育是启发式,鼓励式,她最不赞同打骂,传授百善孝为先,以中华文化传统来教育我们。我们记得1967年底由于当年文革的缘故,举家回到永泰嵩口老家时,见到田间小羊羔跪着吮乳,她就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她是要警示我们,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所以我们孩儿们个个都争着比孝顺,时刻体谅着父母,生怕父母不高兴和伤心,竭尽全力为父母排忧解难,每当邻居伸出拇指夸奖我们时,母亲就会露出灿烂的笑容……母亲还经常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要我们做到兄友弟恭,要尊老爱幼。每当家里有来客,要我们主动向客人打招呼,吃饭时如果长辈客人未动筷子,我们也不能先动筷子。同时,吃饭期间也不允许我们在盘中翻菜。又如出门进门时要遵循"出必告,返必面"……母亲的这些教诲都是依循中华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兄妹五人受益终生。
母亲也很喜爱唱歌,从小我们就听着《小白菜》《绣红旗》《红梅赞》《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长大,在她的影响下,兄妹五人个个能歌善舞,家庭氛围祥和美好。若有来生,我们都还愿做她的子女,永远围绕在她的膝下。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虽然父母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们的教诲让我们兄妹五人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