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市,杨胜伟、贺孝贵、刘绍敏、甘武等人为恩施民族文化的研究不遗余力,非遗专家们浸润行业,深耕非遗。
年逾八旬的杨胜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撰写的《茶叶生产与初制》《制茶学》《恩施玉露》等著作出版发行,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他常说,要守住蒸青,守住那一脉茶心。
贺孝贵著有反映恩施历史、民俗、地域文化的文章,比如《"恩施"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恩施古城的历史与现状》《寨沟悬棺》《恩施老城四十八庙》《新疆巡抚饶应祺》《_时期的恩施》《_鄂西特委》《土家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历史形成》等,这些文章如同窗口,向外展示着一个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恩施。
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恩施女儿会,多年从事女儿会研究工作的专家刘绍敏认为,要在景区、剧场、女儿会发源地等地方加强对女儿会文化的传承培训,把女儿会文化发扬光大。杂志《女儿会》是对恩施文化的记录和传承。
甘武一直致力于恩施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及传承,在恩施民歌的搜集、整理、传承、推广上成果丰硕,先后主编并出版了《恩施市民间歌曲集》《恩施市太阳河山民歌》《黄应柏整理编创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集》等作品。2020年12月,甘武主编的《太阳河民间歌谣集》荣获首届"湖北民间文艺杜鹃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策咨询、项目论证、评审考核和专业指导,恩施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非遗保护专家队伍。
非遗专家库专家将主要负责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传习基地(传习所)等内容的评审、咨询、业务指导。专家库的建立,将为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发挥指导、认定和引领作用。
谭骁介绍,这些专家经常到基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刘刈、何起群等专家先后到恩施市多个乡镇,系统讲解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相关内容,为恩施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志愿服务,传承非遗文化
初冬时节,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民族小学里的孩子们学习板凳龙,文化志愿者郑从本一边给孩子们分解动作,一边讲解动作要领。"板凳龙在芭蕉影响广泛,以前节庆时,都会有板凳龙的表演。"郑从本说,他们根据流传下来的板凳龙形成文本,恢复板凳龙的传承,并学习其他地方的板凳龙表演。
一个小时后,在相隔不远的芭蕉侗族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4名志愿者正在学习板凳龙的规范性动作。郑从本向他们详细讲解板凳龙的核心要义,这4名志愿者将走进更多的校园传承板凳龙。"这个项目不仅可以传承非遗,还可以锻炼身体。"郑从本说,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值得!
多年来,郑从本作为文化志愿者一直在奔走。他记录当地非遗文化,并积极向当地中小学推广,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他现已76岁,仍保持一颗青春的心,忠实地坚守在文化阵地上,做一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侗乡文化守护人。
在恩施市,和郑从本一样的非遗保护志愿者还有18位,他们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志愿者在非遗项目的寻访、资料搜集、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非遗活动策划与服务工作等方面的作用。
恩施市崔家坝镇小学五年级的教室里,恩施市剪纸非遗传承人鲁涧给学生讲述如何剪纸,孩子们按照鲁涧的方法剪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案时,教室里响起了欢呼声。
鲁涧是恩施市崔家坝镇茅田坪村人,10多岁开始学习剪纸,他的剪纸作品深受群众喜欢。鲁涧的剪纸作品主要以人文、民俗、生活等为素材,构思新奇,题材广泛,栩栩如生,充满吉祥、喜庆、祝福等寓意。
为使剪纸这门艺术深入人心,崔家坝镇小学将剪纸引入美术兴趣课堂,邀请鲁涧进行授课。目前,恩施市有3所学校引进了剪纸课程。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保护志愿者扎根基层,为非遗文化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