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临",即将碑帖置于近旁,观其大小、点画、结构、笔意、形势,认真学习而写之。
所谓"摹",有三法:一是将透明纸覆在碑帖之上,笔随影走,按其曲折婉转用笔描习之,此谓"满摹法"二是双钩廓填法三是单钩中锋法。摹帖须精研细摹,点画无误,掌握特点,摸索技巧,追求笔意神釆。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
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牖景而摹之,又谓之向榻焉。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
临摹在得师承,求其形似神似,形神兼备。 故姜夔《续书谱》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还在于"不纯师",创出独立风格。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态,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又尝有句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
’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彼抄帖画帖者何曾梦见。"
还是找一个范本摹写容易上手。摹时,首先要注意的是笔法,也就是范本上的点画的形态,以便领悟其运笔方法,依样画葫芦,务必达到形似。
孙过庭说:"察之贵精,拟之贵似。"这也是摹书的要诀。
观察范本不精细,摹写得当然不像。如果在摹写过程中不注意观察范本的运笔之法,那就收效不大。
又譬如摹写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起止圆浑,起笔都是藏锋,收笔都是回锋,而且在藏回的地方,一定要顿笔。
了解了这些要领,摹颜书才能形似。 譬如摹写柳公权。
柳书"勒"画的起笔处方而有棱角,要知道这里不必用藏锋而用切笔就可,这一点与颜书不一样。 又譬如摹写赵孟頫。
赵书起笔与收笔处接近于颜真卿的方法,也是藏头护尾,但是赵的顿笔要写得较轻。 初学者还要注意在摹写过程中,至笔画转折的地方,方棱的要翻笔,圆浑的要绞笔。
照这种方法摹书,不但能得到古人书法字体的位置,而且连笔意也得到了。其次,要注意结体。
在摹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范本中点画的穿插位置,做到手摹其形,心究其理。 这样心手并用,长此以往,摹帖中各字的结构,深印于脑海,即使把范本拿开,自己也能凭记忆摹写出,分毫不差。
《续书谱》上说的"摹书易忘",指的是不经意依样画葫芦。如能在摹写时手到心又到,怎么能容易忘却呢?书法作品都是形与神并重的,在摹写时,注意一点一画的位置,得到的是形体上的"像"。
临写时,注意范本上每个字的性情气势,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像"。然而,精神是寓含在形体之中的,有无精神的形体,而没有无形体的精神。
不得形体,怎么得到精神?初学者一定要先从摹仿入手,摹的次数越多,心里越明白,手下之笔越熟练到位。心精手熟之后,可以进一步到临写范本的阶段了。
初学书法的人,尤其要注重勤摹。因为摹书能带人循规蹈矩,久而久之,就由勉强进入自然,进而从心所欲,笔毫使转得当。
再由摹书进入到临书阶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不经过摹书这一阶段,你的手很可能变得像脱僵的野马,像无的之箭。
虽然你可能也粗粗地模仿人家学习书法多年,但很难掌握书法中的窍门,这是智者所不取的。 摹书的用纸选择。
古代纸质粗厚,古人遂发明了一种方法,即用黄蜡熨涂到纸上,使纸透明,以便于摹写。这种方法叫硬黄法。
还有一种方法,即纸盖住范本映着明亮的窗户来钩摹,这种方法叫响榻法。近代以来,薄而透明的纸张很多,只要纸不漏墨都可使用。
有一种纸叫"油川连纸",透明不漏墨,又不过于光滑,是摹书的上好用纸。 摹书必须一挥而就,不可重描。
摹书贵在求似,但必须一挥而就。挥就后的字可能与范本有出入,但千万不可重描补救。
点画一经过重描,神采全无,纵使看起来形似了,也不足取。开始摹写时,与范本出入之处肯定比较多,摹写时间长了,又渐渐掌握了运笔方法,就能逐渐与范本面目相差无几。
到这时候,学书者可改用临摹相间的方法。方法是先于范本上摹写一字,下留空格,再临写一次。
经过多次实践,临写字也能像范本上的字了,就可进入完全临写的阶段。如果觉得完全临写时有些走样,还可用亦临亦摹之法。
开始摹书时可以用双勾摹写的方法、间互练习的方法。 总之,摹与临相辅相成,各不妨碍。
描红即取红字范本,依样描写。这种方法跟摹书的功用一致,但市面上所售的描红本,质量不高,儿童学之,易误入歧途,终不如直接摹写佳帖。
初学者往往把握不住点画的正确位置,写出的字不成样子。 为避免此弊,可选用九宫格纸,每页有九大格,名为"大九宫"。
每大格中又分为九小格,名为"小九宫"。同时采用明角或者玻璃,另外画出小九宫,盖在范本中所要临写的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