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五)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之规定中,所述的是"生产经营"属于概括性解释,但行政处罚时应分清其"生产""经营""生产经营"等情形,才能确定情节的严重性。本案中,陈述人的行为仅仅是"经营",且并未造成任何的食品安全事故。
(二)上述两法条确定的是同一法条同一条款中对"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同一性质的概述,故本案中情节只能确定认定为同一性质行为,不应分开予以阐述,并分开作出相应的处罚,其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原则。本案中,陈述人经营过期食品和标注虚假生产日期,只能认定为系同一性质的行为,不应分开阐述并分开予以处罚,其无形加重处罚力度。
(三)《XXX食品药品行政处罚裁量适用规则》第六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从法律目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及案件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等方面,结合以下情节进行综合裁量:(一)违法产品的风险性;(二)涉案产品的数量、货值金额;(三)违法行为的侵害对象和持续时间;(四)当事人配合查处表现及整改情况;(五)其他依法应当考虑的裁量因素。",以及第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减轻处罚:(三)首次违法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轻处罚:(一)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本案中,当事人积极配合行政机关调查处理,并在查处时找车将货物拉走,其主观上有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情形,且未造成实质的食品安全损害事故,应酌情认定为情节轻微,且应适用减轻处罚的裁量。
(四)《XXX食品药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食品部分)》第五点参照《^v^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对适用情形与自由裁量基准进行了规范,其确定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罚款并非一定并处,也可单独予以处罚。本案中,陈述人认为,综合上述情形,仅应该没收标注虚假生产日期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应再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