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一次全国推新人大奖赛上,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的佳绩引起了评委们的关注。当选的"十佳"中,有两位同学来自泰州的大浦。随后,_科教文卫办公室的专家们专程来泰考察。令专家们更为惊诧的是,这所非艺术类的学校,每位同学吹拉弹奏、歌舞书画均有一手。仅近8年间,这个学校的学生就50多次在全国的书画比赛中获大奖,16次在全国声乐、舞蹈比赛中获奖。翻开学校近几年的学生成绩记录,合格率100%,优秀率列海陵区第一。
以美育作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大浦坚持特色办学的基本思路。
艺术美育对孩子美好情感的激发和熏陶,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对智力的开发,对心理素质的锻炼,以及对道德和人格的不断完善,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导主任校玉华很有感受。她一直从事文化课教学,她认为强化美育,对教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个小男孩,入学之初由于在一次火灾中受到了惊吓,少言寡语,对学习没兴趣。学校就有意安排他多与同学接触,教他画画、拉琴,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为他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渐渐地,他恢复了童真,恢复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性格开朗活泼起来,学习也很快跟上了全班同学。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重要阶段。诗书画印、歌舞弹奏,这些以兴趣切入的形式恰是开启孩子兴趣的闸门。
据任课老师介绍,艺术班的同学学珠算时指头的应用很好,反应极敏捷,有时在很短的时间内竟能达到很娴熟的程度。原因在于,他们在上美术课时,手指都得到过训练。上微机课时,艺术班的同学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度就比普通同学高,当别人在规定课里,电脑作画完成一幅时,而艺术班的同学却早完成了4至5幅。
陆嫣然小朋友,今年才10岁,读四年级,她曾以一曲舞蹈"春天在哪里"进入全国"十佳"。她说,跳舞很苦的,天天压腿,做基本功。不过,这也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学习上就不怕苦了,学习起来特别有新鲜感。有次,她请了7天假去北京领奖,她就让妈妈把课本带到火车上自学。回来后主动找同学们补课,一点都没误事。
仲同学正读六年级,写得一手好字。问她获过多少次奖,她记不清了。她觉得获奖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课余时间有很多的爱好。她除了画画写字外,还喜欢拉手风琴、唱歌。她认为学校开展美育,有助于自己艺术兴趣与文化课学习兴趣的相互促进。
江河同学喜欢跳舞表演,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活动,但说起文化课来,她的兴趣更大。她特别喜欢上"情境"课。喜欢表演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扮成课本中的角色,自己为角色设计对话,描绘现场情景。一堂下来,一点都不觉时间,对课文的理解要比平时死记硬背印象深。
据周莉老师介绍,开展"情境"教学,也是充分开发美育资源的一种途径。通过学习效果的测试发现,爱表演、爱画画的同学都能找到一种自己的特定的方式来理解课文,爱画画的同学可以把课文中的特定场景气氛画出来,虽然理解深浅有差异,但大家肯动脑筋,且不感到枯燥。
当然,开展美育也不能一锅汤,孩子和孩子之间对事物的认知度是存在着兴趣的差别的。为准确把握住孩子们的兴趣,新生刚入学时,他们便上"统课",即音乐、美术、书法、舞蹈都教。待到二年级再根据各人的情况自愿分班,各有侧重。这样的好处,让同一兴趣的学生在一起,能彼此促进,将兴趣转化为一种毅力。
张王君同学刚学舞蹈时,累得腰酸背痛,直想打退堂鼓,但每次看到其他同学蹦蹦跳跳地上舞蹈课,又不甘心落伍,几年跳下来,倒也上了回北京参加比赛。
当今,学生减负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给孩子增加美育,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新的负担?
不会!校玉华说,通过对课时效果的提质来达到课本教学的标准。一些鲜活的教学手法的介入更增强了同学们的解读力。比如,艺术班的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其情其意的表达有时都无需老师的提醒。做作文时,他们总能想像到文字以外的相关话题,其生活的体验能力也明显优于普通学生。他们作过个别了解,这个学校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能力均处于中、上等。
顾晓梅校长认为,小学开展美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走向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通过美育,来训练学生的气质,提高他们的修养。即便参加全国的比赛,也是检验教学的效果。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计划在已有8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在全校推广这个做法。据悉,大浦中心小学的"加强学校艺术美育"已被列为国家教委的教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