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思想观念。我在这一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于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仍处于不断的摸索、进修中。一年前自己头脑中的教学理论还是空洞的、干涩的,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还没有全面透彻,便踏上了讲台。现在每天面对的确是活生生的学生与活生生的课本。有一段时期的确感到理论与实践是脱离的,自己每天所做的工作似乎跟从前理论认识对不上号,工作就如盲人在摸索,摸到什么就是什么。后来从校本理论学习、和一些教育著作、教育教学杂志上,似乎又获得了比从前翻阅书籍时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找到了支持与鼓励。例如在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失去了信心,经常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教学效率仍没有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仍不理想时,我迷失了方向。当我看到一些老专家近百的高龄、经验如此丰富对待教学态度仍是一如既往的严谨、用心、细致,备教材、备学生、备社会形势发展等等无不为学生考虑,再观察身边的老教师工作,相比之下我自己备课时只是了解课文、看看教参之类的准备工作就根本算不了什么。
阅读所得必然是要运用于实践当中的。操作中我感到自己对新课标这一教学准绳抓得还不够紧,教学的目标还不够清晰,抓得不够准,所以经常上完课后才从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才发现,自己头脑中的教学目标与课标、教参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有出入。虽然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各种课型的环节、模式以及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已经渐渐习得,但对教材的理解、利用还没有深入,把握目标不够准确、全面。例如在教《邱少云》一课中,我注重了学生对字词、情节的理解,想尽办法让学生在堂上完成熟读成诵的任务。但却忽略了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紧抓住启发学生感悟邱少云的动脑筋解决困难的良好品质,鼓励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良好习惯。也就是说,学生兴趣昂然地学了这个故事,理解了里面的部分难读懂字词,知道了水怎么样渐渐升高,了解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聪明以外,对于他们自己却没有太大的切身体验。也就是说这四十分钟的学习没能让学生形成有长远发展影响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较大,学习要抓质量不但在课堂上,还有课前、课后功夫也相当重要。尤其对于学习基础、习惯都落后的后进生。如果想让他们多花一分的精力于学习上,老师就要花好几倍的精力与时间去鼓励、辅导、督促。我班的两名后进生就是由于缺乏关注,本身底子又薄,造成了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在校没消化好,回家后家长又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辅导,总是丢给没有文化的奶奶照顾,孩子的学习就只能全靠老师的在校关注、过关了。经过了解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也抓住了习惯差、记忆力差、的原因后,我和数学老师就只能像宝贝一样抓住他们不放。到了本学期的下半段他们的学习都能保证基础过关,独立完成测试,成绩达到了及格线以上。
高年段班主任的工作是细琐而又忙碌的,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多,学生的家境较好,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优越感,同时不可避免地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如何在繁琐的工作中把班里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学生学会自理与自立呢?我与李老师在开学初期便订立了共同目标就是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课堂常规方面除了我自己上课在不断摸索组织调控提要求的办法外,还有注意搞好专科课的课前准备、集队、还有跟班巡堂。让他们知道专科课一样要求是活跃而有序的。一段时间下来他们形成了意识,养成习惯。这样的抓典型的做法经过我和李老师的分析后便把它总结出来,并迁移到其他管理上,果然行之有效。所以做法是片面有效的,好的做法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是灵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