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姬昌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
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后,正式称王,史称周文王。
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 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市)、邘国(今河南沁阳市)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演绎《周易》,创立周礼,得到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称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驾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公元前1046年,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谥姬昌为文王。 2、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
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
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3、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_,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4、李绩 李绩(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绩、李世绩,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
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绩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
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
后又大破_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669年),李绩去世,年七十六。
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5、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_,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_商人交出_,并将没收_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_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姬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