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喻关系。如:a你是祖国的花朵。b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这里,a句把少年比做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b句中把人和饭的关系比做是铁和钢的关系,来说明饭对人的重要性。[5]
2. 等同关系。也就是说S、O所指代的对象内容范围一致。前后可以对调。如,北京是中国首都。"北京"和"中国首都"是完全一致的概念,也可以说,中国首都是北京。
7. 如果「是……的」之间的动词带补语或者动词前有助动词,基本也是表示肯定和确信语气。
12. 表示过去时,「是……的」之间必须有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13. 表示过去时,「是……的」之间必须是动词,如果「是……的」之间不是动词,是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等,必然表示肯定和确信语气。
16. 存在关系。一般来说是指S为场所,O是存在于这一场所里的事物。如:江面上是游乐场,这里需要和存在句做一下区别,存在句是单纯的表示某事物存在于某场所,而"是"字句所表示的除了一种存在关系之外,还有判断意义。就例句而言,可以解释为:江面上有东西,这东西是游乐园。
17. 表示过去时的「是……的」结构否定式一般在「是」前加「不」(「是」字句否定式也是在「是」前加「不」),表示肯定和确信语气的「是……的」结构否定式一般是把「是……的」之间的成分变成否定式。
20. 归类关系。顾名思义O代表一个类别,而S则是O类中的一个成员,两者不能对调。如:森林是自然资源。"森林"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
25. 领属关系。即S是属于O所有的。如:这套房子是你的。"房子"归属于"你"。
31. 如果「是……的」之间是动宾结构,宾语如果能移到「的」后且语义不变,基本是表示过去时的「是……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