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调查的省称,与"内查"相对。指向被审查者的外单位、外省市人员作调查。外调分函调和派人外调两种形式,但以派人外调为多。xxx时以阶级斗争观点看待一切,把家庭出身和成份作为阶级分析的根据,特别强调、依赖对历史情况的掌握;外调在当时被制度化为常规工作方法。它适用于对运动对象的甄别,也适用于提干、发展党团员前的政审。调查的内容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政治表现、阶级成份(职业、经济状况、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私生活等。这类调查充斥、贯穿于清理阶级队伍、整党、一打三反等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但高潮期是清理阶级队伍运动阶段。用去了大量的外调经费。
外调者带着介绍信和倾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让接受调查者配合工作,收集、整理被调查者的材料。往往要求接受调查者提供顺应调查清单提问的回答,以索取有利于给被审查者戴帽子、定性的材料。采用割裂复杂多样的具体历史条件,捕风捉影,形而上学的从过去推断现在的手法,使外调成了罗织人罪的戏法。如果得不到满意答复就恼怒,威胁(较多)、强迫甚至动手打接受调查者(较少),利用他们的弱势地位(往往也是运动对象)达到目的。个别外调者采取诱供方法,谎称被调查者已经承认了罪行,要接受调查证实。偶尔一个单位的对立两派,对同一个人持不同观点,都想通过外调来达到打倒或保护被调查者的目的,找到同一个接受调查者。
当时仍然盛行中国不保护被告的法制传统的基本观念"有罪推定"——先定案后取证(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为这种外调提供了合法性支持。因此这类外调材料的"水分"通常较
重。即使外调中未发现不利于审查对象的材料,也仍会作为有问题的悬案、疑案,不得解脱。
接受调查者实话实说的多,有时就无法满足来料加工的定单。多次接待外调使他们学会应付技巧。他们常常还为了保护被调查者,模糊其词,提供一些不致对被调查者构成伤害的情况。一些曾与被调查者有隔阂的(如胡风、冯雪峰与周扬),他们仍然坚守住了人格底线,没有向对手落井下石。笔者也曾接待过一次外调,让来访者刹羽而归。如果接受调查者在本单位不属于被整肃对象,接待单位就比较超脱,与来访者又无隶属关系,不会强迫他顺应外调人员。但也有为了争取一个正确对待的名义,而顺应外调者的人,使得外调主观随意性很大。
例:"谭凌霄亲自出马,带人外调。登了泰山,上了黄山,吃过西湖醋鱼、南京板鸭、苏州的三虾面,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材料虽有,价值不大。(全国用于外调的钱,一共有多少?)"(汪曾祺《皮凤三揎房子》)
兹介绍*** ***二位***的政历和现实表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