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xxx思无邪。xxx( C )
5.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 )
7.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孰"前置;
13. 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14.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15. 判断句:常用"乃、为、者。也、也"等表示,如:是(这)乃(是)狼也
20.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1.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A E )
2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
24. 《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41.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 D )
46.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48.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D )
52. "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5.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69.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72. 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如:
78.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E )
80. 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89.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