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
请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关键词"比看上去"显性提示我们存在一个比较关系,省略的部分需要我们来补全,比如深入了解后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实践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关键词"更",隐性提示看上去就有点意思。"看"代表的是由视觉所主导的认识,这样的"看"奠定了我们对人、事、物等对象的第一印象和初始意义,然而,这样的印象和意义是浅层的,是片面的。实际上,我们也不仅仅只是靠视觉与人、事、物打交道,通过"看"认知人、事、物的表层,但这样的认知是不足够的,自然而然地指引"看"的人去发掘对象向我们呈现的意义,从而让我们不断加深对所看到的人、事、物的认识,并获得"更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整体性的感觉和思考让我们认识到的不仅仅是人、事、物的外在的鲜明特征和性质,而且还可以抵达人、事、物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广阔背景和深层的意义。这样的立意与作文的考查意义较为契合。
总而言之,《比看上去更有意思》的立意大致分为三类:
3.前两者结合。既体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还有知行合一。
今年的作文题在形式上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是有导语部分,导语起到审题"向导"的作用,不容忽视。
今年作文题的导语暗示了立意要有深度,提示了选材范围,开拓写作思路。
导语中"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体贴的提示中包含着立意要有深度的要求,要求学生不能仅停留于"有趣",还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沉淀、有思考,有升华;导语中"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一句亲切友好地提示选材范围,帮学生打开思路。叶圣陶先生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上海中考作文题命题者践行了叶圣陶的这句话。
提供几种写作思路:
看到化学课本上的化学反应觉得有点意思,自己动手做实验,并探究化学反应背后的奥秘,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渐渐地被化学所吸引,在做中学获益匪浅。悟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加学校"根与芽"社团,在校园里种花卉、种蔬菜,通过查阅书籍了解到植物的生长习性,通过赏花识花的APP拍照上传就能立即知道花卉的名称、花语以及相关的诗句。辛勤栽培后,将劳动成果带回家送给父母,感恩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爱;送到办公室给老师,感恩回馈老师的默默奉献;联系本社区的孤寡老人,尽自己绵薄之力给孤寡老人献爱心;支持践行地摊经济,拿去售卖,体会劳动创造的价值(以上劳动成果的使用去向选择其中一种即可,结尾要提炼出劳动的意义,诸如,感受劳动乐趣,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