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茶香通窍:泡一杯茶,茶香透过鼻子进入大脑,情绪瞬即平静下来。心生欢喜,身心共治。
4. 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李咸用《访友人不遇》
5. 盏是宋人对茶碗的称呼,由于宋人崇尚白色的汤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盏特别盛行。黑釉盏以福建建窑产的兔毫、油滴、鹧鸪纹最为有名,建窑生产的黑釉盏底部刻有"供御"、"进琖"字样的,是进贡给宋皇室的御用茶具。
7. 《峡中尝茶》 (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13. 《对茶》(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 疏帘下玉沟;
16. 《酬乐天闲卧见寄》 (唐·刘禹锡)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19.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21.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23. 不知数百年前的壶匠在制作它时的初衷,或是偶然兴至,或是心有所思。或许,他也喜欢听萧萧竹吟,喜欢听静林梵音,听雪落竹幽的清响,听泉流淙淙的宁馨。风花雪月夜,烟消雨霁晨,清风流吟的午后,把一壶水烧沸,静听水滚动的声音,泡一壶新茶,斯何等境地!
31. 喝茶方法特别讲究,俗称功夫茶,需烧山间泉水,以粗陶铫为器,以木炭为薪,水至全开,然后以沸水沃壶与杯,装茶,清洗一遍后,再浇沸水入壶,稍闷泡,倾入杯中,茶水只七分满,芳烈异常,入喉如玉津,舌尖有余甜,如此四五泡,茶水渐薄,韵也渐淡。
32. 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43. 《峡中尝茶》(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49.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茶诗》
50.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张籍《夏日闲居》
56.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58.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唐·皇甫冉 ) 采茶非采芽,远远上层崖。
61.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昨日东风吹枳花,
63. 一直觉得青花茶器像极了一个不谙世事、纯洁清新的少女。青花瓷的白皙能够更好地反衬茶汤的颜色,更快地让人们看到茶的内质。
65. 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67. 茶味养肤:不同的茶都有其性味归经。饮茶、用茶得法,身体得到滋养,皮肤自然焕发光彩。
68. 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69. 经过精雕细琢后的青花瓷精致、优雅、易碎,就像经历风雨后成长的少女依旧美丽,等待属于自己的有缘人。精致的青花瓷器不仅需要一个主人,更需要一个有着慧眼懂其价值的有缘人。
74. 《西陵道士茶歌》(唐·温庭筠)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77.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
78. 茶性清心:喝茶养心,藉品茗使身体放松,心绪宁静,细品养生真谛。
82. 《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
83.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雪中偶题》
84. 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六羡歌》
88. 茶有茶道,器亦当有其道.茶、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香茶需好器,好器衬香茶。好的茶汤要有好的器皿来搭配,那么细品之下茶之滋味我想必有不同。
97. 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