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70后·印象诗系"第一季40册玉成,拙著《玄的弦》也有幸忝陪末席。它居然有独立书号,而且公开出版了,这是并未料想到的。
现如今,诗歌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以前,诗人写,大众看;后来,诗人写,诗人看;现在,诗人写,没人看。诗人们在一起,也都不谈论诗歌了。大家在有意回避着谈论它,因为一旦谈论,便启动了争辩不休的话语机器。诗歌沦为"出版毒药"。诗人,始终是出版界的"门外汉"。
没想到,远在宁夏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却有这种魄力,扶持诗人的作品出版,一年来,将"70后·印象诗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予以重视,竭力推出了40位70后诗人的重要作品。这是新诗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也开创(复活)了诗歌艺术的出版传统。
面对百年新诗的发展,诗人们在三个传统上发挥着心智:第一个传统是几千年来的古典文学传统;第二个传统是五四以降的白话文学传统;第三个传统是西方经典翻译移植而来的传统。好的汉语诗人,大约是能"通三统"的,创造属于自己的文体、风格与语言。
这只是从诗艺上,论说诗人的"何为"。对个体而言,诗人实际上是"心人"。诗歌这门"古老的技艺"从"关关睢睢"(《诗经》)吟唱到今日,"是石头开花的时候了"(保罗策兰),或许,诗人真的"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叶芝)呢!我所见到或接触的诗人,他们大都天真、纯粹、超然物外,不假外求。可能不是生活上的成功人士,但却是生命里的成功人士。诗人往往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征,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诗人们可能还会加上一条:"学术不能惑"。不受诱惑、不被迷惑,这便是诗人的真理。达摩与孔子都表达过"不受惑"的意思,达摩说自己东渡的目的是为了教大家"不受惑",孔子说自己可以做到"四十而不惑"。我想,佛家言"八风不动"、孟子言"四十不动心",大约都是这层这意思吧。--是啊,四十岁!正是70后诗人朋友们的黄金年龄。阳光出版社推出"70后·印象诗系",扶他们一马,送他们一程,善莫大焉!
有人说,诗歌是骗不了人的。的确如此,它比之别的文体,更不容易有欺骗性。它既不是用手在写、也不是用脑在写,而是用心灵在写。所以,诗人实在是"心人"。故此,诗人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易经》)的本事。诗人,也最能体验到"心物一元"的宇宙观。故此,李白能写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样物我两忘的句子,杜甫也能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情景交融的绝唱。
有一个有意味的说法叫"无限的少数人"。诗人,正是这样的少数人,但他也是无限多的,无量大的。他既是自己在写,也是性灵假他而写。佛教中的"独头意识"及很难达到的"第八识"(种性),在诗人笔下,往往奇迹般出现,因此,许多诗歌都具有预言般的能量,一语成谶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是东方和西方,往往把诗人比喻成"巫师"、"炼金士"、"魔法师",这是有道理的。
另外,还要感谢本书的主编臧棣先生,他的序写得中肯而有味道,这本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事。感谢为本书的出版而撰写推荐语的诗人欧阳江河和评论家毛培斌先生。感谢好朋友赵野、关晶晶的大力支持,他们把本书"视若己出"。感谢南方媒体《南方都市报》、《新快报》、《晶报》对这套诗系的关注,你们又一次走在媒体的前列。
能公开出版一本诗集,对诗人而言,确乎是人生大事。虽然我知道,自己写得不够好,也不够多。
我只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一直写下去,便是最好的人生了。
再次,向阳光出版社及无限的少数人致敬!鞠躬!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