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2. "为"字表被动的用法: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5.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6.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8.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12.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7.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19. 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20. "为"字表心理的用法:可译为"以为""认为".
21. 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2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2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26. "为"字介绍原因或目的的用法:可译为"为了""因为".
28. "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结果的用法:可译为"变成""成为"
32. 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0. 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一件事情。陈述句发挥特定的陈述功能,在语气上属平直调或者缓降调。它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如:他来了。小王走了。
4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43. 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44. "为"字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的用法:可译为"当""等到"等.
46. 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51.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52. "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用法:有"做""作为""充当"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5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7. 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59.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0.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62.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