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正确的刷牙和使用筷子、手帕、毛巾、便纸等,对自己能做的事情表现出自信。学习整理,将鞋袜、衣裤放在固定的地方。
2、有初步的同情心和责任意识,会关注熟悉的人和弱小的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3、爱父母、老师、长辈,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能够主动与他们打招呼。
4、理解和遵守日常的规则,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宜行为,
中班孩子慢慢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逐渐下降,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有所控制了。但孩子仍是孩子,还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调节好,仍会出现情绪失控。孩子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是非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随着身心的发展,孩子最喜欢不停的看、听、摸、动,见到新奇的总爱用手去摸,去感受,孩子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也会出现磨磨碰碰,这都是孩子间的交往。而有的孩子动作幅度可能大一些出现一些问题,我们老师和家长都是引导者,对孩子间交往中的小摩擦,用正面指导的方法帮助儿童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如为孩子树立榜样,支持所期望的行为等,引导孩子学着自己解决一些小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初步分辨是非,缓和一些个人的动作幅度,能够遵守日常的规则。对于以后工作中,孩子在学校出现摩擦没有被老师发现的,希望家长能够包量,及时地与我们老师沟通,我们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5、了解人的身体和年龄的变化,能配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危险的标志与信号能及时做出反应。
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生病的孩子,这方面主要是我们老师提醒孩子多喝水,及时地给孩子增添衣物,不做危险动作。对家长也要尽责,孩子需要喂药的,一定到医生那里写委托书,药名、班级名、孩子名都要写好装在袋子里。
6、通过尝试、模仿与练习,使动作轻松、自然、协调。
7、亲近自然,能够用简单的观察方法,有目的的感知周围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初步发现自然的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本学期我们还会带小朋友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参观、感受季节的变化及日常难见到的地方
8、结合日常生活中,学习并识别数字,初步理解数量、重量、颜色、质地、距离、方位和时间等概念,学习比较、测量等方法。
9、学会用结伴、轮流、请求、商量等方式与人交往。能注意倾听理解他人的意思、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
10、喜欢阅读,初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学习欣赏各种中外儿童艺术作品,初步留意周围符号的意义。
11、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和绘画,有初步的想象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12、在游戏中愿意用动作、歌声、语言等表现所理解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角色。
1、行为矫正法:父母运用道德的调节功能,对子女出现的道德行为竟进行矫正的一种方法。家长要及时察觉子女的不良品德行为,做到有针对性的把孩子的不良品德行为及时矫正过来。
2、教育引导法:是指父母依据特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幼儿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培养、发展和巩固孩子品德的方式和手段。最常见的教育方法有: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孩子明辨是非和善恶)、灌输教育(即对孩子进行系统说理)、启迪教育(启发孩子的道德觉悟,方式多种多样,如:寓言、故事等)
3、表扬教育法:家长对于孩子的好的行为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向上的情趣,使他们取得的成绩得到巩固。表扬法要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实事求是,及时准确。
4、规范制约法:指父母依据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专门制定家庭道德规范,来制约子女道德行为。形式有:家规——运用守则的形式来制约子女的道德行为。带有强制性。公约——如合理安排家务劳动,制定"卫生公约"、"学习公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