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观点必须从材料中引出,第一段最好是概述材料,引出观点。
选好角度:三个人物角度,只能选一个,而且必须从正面解读人物。
明确文体:发言稿,不是发言稿的,在原有的等级上降一级打分。
一篇高分考场作文,首先要完成材料中规定的写作任务,按照完成任务量打分,任务完成得越好,作文评分等级越高。例如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里的任务指令有: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考生必须在行文中回答这个问题,并论证为什么,这是阅卷老师判断你有没有完成任务的关键。材料写作任务二:要求写成发言稿,如果考生未完成此任务,作文直接降一级打分。另外,行文思路清晰,让阅卷老师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也是高分的关键。笔者以一篇下水作文为例,展示如何写一篇紧扣任务,思路清晰的考场作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题目简明扼要,同时是文章观点体现)
很高兴能在今天的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读书心得,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是"鲍叔让贤"的故事。(紧扣材料中的情景:班级读书会)我简单梳理一下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概述材料)
一般而言,故事发展到这,我相信同学们如果没读过这个故事的话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鲍管两人的命运:鲍叔牙立下头功,当出任国相,享尽荣华富贵;管仲惨遭清洗……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鲍叔牙知道管仲比自己有才能,他主动让贤,向齐桓公推举了管仲;齐桓公也不计前嫌,大胆启用管仲为相;而管仲呢,他顺势而为,不羞于小节,放开拳脚施展自己的抱负,最终,在他的辅助下,齐桓公"九合诸侯",终成春秋霸主。(简要分析材料)
我欣赏管仲的才能和尽职,也赞赏齐桓公的胸襟和大气,但我对鲍叔感触最深,我佩服他的"知人"和"自知"。(比较权衡,完成核心任务:我对鲍叔感触最深,接下来,回答为什么对鲍叔感触最深,进入发言稿的主体部分)
我们首先谈"知人"。(理由一)"良禽择木而栖",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有知识、有谋略的人都会想方设法投靠他们认为有前途的主子,在这一点上,鲍叔牙就比管仲有眼光,他所在的"小白团队"成功地取得了这场夺位之战就是他知人的最好的体现,他知道公子小白有远大的志向,所以他选择追随他、帮助他、成就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说管仲是千里马的话,鲍叔就是他的伯乐。当自己的主子顺利当上国君后,鲍叔却大力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因为他很清楚管仲有治国之才,而管仲也不负所望,终成佳话,这又是他知人的体现。知人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成功者头上的光环,殊不知,所有荣耀的背后,都离不开那个发掘和举荐他的人,要不是孙海平教练有"知人"的能力,刘翔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跳高运动员。向知人者致敬!(分析论证一:"议、联"结合,"议:结合材料分析,联:联系和材料相关的其他例子",做到议论文写作的"收放自如")
相比"知人",我更佩服鲍叔牙的"自知"。(理由二)鲍叔牙能协助公子小白取得夺位之战的胜利,他本身就很有才华,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在治国方面不如管仲,他知道齐国要想强大非靠管仲不可,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让贤"的举动,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历史上多少人,因为不"自知"而吃了多少苦头,"元嘉草草"的刘义隆因为不"自知",最终"赢得仓皇北顾";清朝统治者因为不"自知",号称"天朝",闭关锁国,最终丧权辱国……(分析论证二:"议、联"结合)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毫无疑问,既"知人"又"自知"的鲍叔牙是一位"智明"的人,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总结全文,再次回扣材料)同学们,读书使人明智,我们读那么多的书,不就是希望自己变得聪明而明白事理吗?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发言稿中体现沟通交流的对象感,体现发言稿的语言特色)
同学们,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高分作文的密码了吗?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总的来说,一篇高分的考场作文需要"内外兼修","外"体现作文的品相与颜值: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而"内"则体现在作文的内容与构思。那么材料意识、任务意识和行文思路清晰是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掌握了考场作文高分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