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形象来临的因素。
3.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4.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5.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
6.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其次,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然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物候科学变得生动形象。
7.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8.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10.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1.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1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13.体会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中“翩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十分恰当、形象。
14.本文主旨概括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