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NovumOrganum),弗兰西斯·培根著。1620年出版。中译本《新工具》,1934年首先由上海辛垦书店出版,沈因明译。后于1935年和1984年两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印行,许宝骙译。共291页,约21万字。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代表作,是著名的未完成的巨著《伟大的复兴》(GreatInstauration)的第二部分,也是他写作《伟大的复兴》之宏伟计划中唯一完成的一部分。它是培根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而写的。共分为两卷,用拉丁文以箴言的形式写成。
在第一卷里,培根对认识论原则提出了许多闪光的宝贵思想,对旧的经院哲学体系作了比较系统深刻的批判。他的主要哲学思想,也基本上都在这一卷里提了出来。但在培根的本意中,所有这一些主要地是为他在第二卷准备提出来的新的认识方法扫清障碍的,目的是使人们乐于和易于接受他提出的科学方法。可以说,第一卷是《新工具》的绪论,是培根要建设新方法前的破坏部分。他的真正的论题,他的主旨,还是第二卷中对方法论问题的阐述。事实上,也正是在第二卷里,培根才第一次把逻辑与科学方法结合了起来,进而使逻辑成为一种主要的发现工具的。
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首先论述了制定科学认识方法的必要性,他指出:"在机械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赤手从事而不借助于工具的力量,同样,在智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也一无凭借而仅靠赤裸裸的理解力去进行工作,那么,纵使他们联合起来尽其最大的努力,他们所能试和所能成就的东西恐怕总是很有限的"。所以,"每一巨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工具和机器而只用人的双手去做,无论是每人用力或者是大家用力,都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正象在画一条直线或一个正圓形一样,如果只是用手来画,那就需要依靠手的稳健和训练,但是如果是用尺子和圓规来画,那就很少依靠这个,或者根本就不依靠它了"。鉴此,在《伟大的复兴》的序中,培根针对当时"知识的状况既不景气,也没有很大进展"的情况,指出,"必须给人类的理智开辟一条与向来完全不同的道路,并且给它提供别的一些帮助,以便使人的心灵能够在事物的本性上行使它所固有的权威"。在培根看来,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认识道路就是他所提出的实验的归纳法。他认为,这种归纳法是推进科学发明的正确方法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真正道路。
在培根看来,认识方法的这种意义和需要是由认识的主、客体双方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在客体方面,培根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复杂的。宇宙恰似一个迷宫,它所呈现的许多道路是模糊不清的,所呈现的许多事物的性质是不规则的和纠缠不清的。在这种使人迷离恍惚的环境中,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真象与假象交错,人类要清楚地认识自然是不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人类的机智而不借助任何方法的指导,要获得成功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在主体方面,培根认为,人类认识有产生谬误的根源,若不加以根除,则我们"只能变化错误而不能廓清错误"。他指出,围困人们心灵的假象共有四类,即"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和"剧场的假象"。它们是严重阻碍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阻碍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主体心理的障碍。所以,培根认为,由于理性和感官自身的局限,若听其自然,则极易陷入谬误。他明确地指出:"经验之听其自流,只是在暗中摸索,只足以使人混乱而不能教导人"。
另外,培根在着手制定归纳法时,也对传统的逻辑方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的逻辑只能发现思想中的矛盾,发现概念中所含的错误,而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它但求在争辩过程中如何战胜对方,而不求在实践过程中怎样征服自然。在对简单枚举归纳法的态度上,培根又指出,"只根据特殊事物的列数。而没有相反的例证以资反证,则所有推论,将不成其为推论,只是一种猜想罢了。"说归纳,也只不过是一种"粗疏简陋"的归纳而已。
在人心的幻想被揭露,旧的传统哲学方法被批驳,虚妄不适用的旧逻辑方法被批判的基础上,培根认为,这方"可以进而讨论解证自然的艺术和规则"的问题了。这便是培根在《新工具》第二卷里提出的科学方法──归纳法。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是从对一类对象的许多个别事物的观察实验研究中,推断出这一类对象的一般性的结论,进而达到对于规律的认识。在培根看来,这就是寻求科学发现的艺术。培根的这个科学的规纳法,正是培根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在第二卷里,培根对归纳的目的、作用、性质、基本程序都作了深刻的、系统的阐述,奠定了归纳学说的基础,培根也因此而被称誉为"近代归纳学说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