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审计项目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直线型的标准管理模式,各部门独立完成本部门负责的工作内容,互相之间严重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数据无法进行共享,导致审计过程变复杂,审计效率大大降低。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内部下属机构不断增多,企业整体日益复杂,同时管理模式越来越向电子化、信息化集成,逐渐建立起资金、销售、采购、物流等各种管理系统。如果只靠传统的审计模式,极难从堆叠的分组数据中寻找出经济漏洞。必须将分组化的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各部门之间互相交流各自所需信息,提升数据使用的效率,以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为了解决传统审计模式的缺陷,必须建立全新的审计机构组织管理模式。取消分部门设立审计小组,审计工作交由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统一指挥,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分别成立审计小组,从各部门调集所需审计人员,由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工作分配,以有效解决传统的审计模式下的信息交流问题和审计效率问题。同时,组织专业人员通过使用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精细分析,并通过信息传递系统实时报送审计小组,与审计小组实时沟通进行数据处理,互相合作,实现新型审计机构管理模式。
(二)对审计内容的影响1.审计范围得以扩大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以企业的财务指标为审计对象,具体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着重企业的资产损益变动情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有企业审计包含的内容变得更为复杂,包含生产、供应、销售在内,全都能以数据的形式得以表现,仅仅依靠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达成需求的审计目的,现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不仅是单纯的财务数据,还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都应纳入审计数据取得的范围内。大数据技术使得审计数据的取得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寻找与之相关联的外部对象并进行数据分级筛选与收集,扩大审计对象的信息收集范围。2.审计重点转变传统的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企业领导人在职期间的经济决策是否具有合法性和真实性,主要以资产负债损益的情况进行分析,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革新,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效率得以提高的情况下,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对应的改变:第一,审计工作以党和国家为中心,对国家宏观方针和决策部署情况的落实加强审计。重点审查国有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相关行业规定,扰乱市场、经济、金融秩序的行为,将宏观调控和防范风险摆在第一位。第二,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权力约束和问责机制为重头,深化责任履行的审计。以审计对象领导人任职期间开展的工作为对象,查出领导人在进行政策决定和执行时出现的不到位、程序不合规等问题,准确落实领导人员责任。第三,要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反腐倡廉意识建设的要求,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分析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加强审计,查处相关领导人的廉政问题,为保障国家经济利益做出卓越贡献。
(三)对审计方式的影响传统审计方式得以改变。在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需要到现场进行纸质资料采集,通过实地盘点、访谈等手段来收集审计线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与日常经营活动有关的资金管理、生产、销售等信息系统已经成熟,审计人员可以直接针对需要的审计数据进行系统采集与系统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度。在大数据环境下,现代经济责任审计正从单一的传统现场审计模式向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在全新的审计模式中,审计人员首先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对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寻找疑点,同时现场审计人员根据寻找到的疑点在现场进行访谈和查询取证,并将结果实时报告数据分析人员以完善数据模型,发现新的疑点,实现实际业务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另外,审计的工作模式也正转向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的模式[1]。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数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发现前已经发生并造成了不良后果,不利于及时纠正被审计单位的潜在问题,难以实现审计风险预防。大数据为审计工作提供便利,能够通过平台技术,通过多部门、多行业合作开展联合行动,使事后审计转向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问题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