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以便于学生消化和理解;同时还要将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课程间相互补充和渗透,形成连贯、递进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层次的感受,并通过不断的设计实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针对传统文化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笔者认为可以着重在理论素质类、设计基础类、服装结构与工艺类、服装与服饰设计类课程中进行。
(一)理论素质类在中西服装史、服饰美学等理论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中西方服装在历史发展、意识形态、审美取向、造型特征、剪裁形态、服用材料等方面的差异。在了解、比较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底蕴和美学价值,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精神内核,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将其与专业教学结合,进一步拓展理论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二)设计基础类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纹样中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色彩搭配等提炼、转化为视觉设计元素,以现代构成设计手法赋予其极具鲜明个性、特色的视觉语言表达。在构成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体会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获得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构成艺术有机结合孕育的新知识,感受二者结合所产生的创造力和设计乐趣。
(三)服装结构与工艺类在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等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中西方典型款式结构设计的实践和比较,了解西方三维立体的窄衣构成方式与我国传统二维平面的宽衣构成方式的区别,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意识形态、美学思想,感受我国传统服装宽衣结构和直线造型所蕴含的含蓄之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到,相较于西方构筑式服装造型模式,我国传统服装平面型整片式结构中隐含着造型优势,在结构变化上有着无限的挖掘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为结构和款式设计带来新思路和创造力。在传统手工艺、面料再造等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挖掘与服饰领域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并依托地域优势,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让学生走近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之互动和交流,以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材质、学习传统工艺、感受文化魅力。在技艺学习之外,教师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实现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生活中活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形式相结合,使设计作品符合时代需求和时代审美,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四)服装与服饰设计类在服装设计、服饰品设计、针织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毕业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积累融入到不同的设计任务中,以传统文化专题实践带动设计创作。与此同时,课程还要强调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生活方式和习惯、环保材料、流行趋势等多重因素相融合,使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在功能性、时尚性等多方面契合市场实际,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与市场的统一,实现传统文化与设计功能、时尚概念、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实践目标,具体而有效地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学生努力探索传统与现代和未来的契合点,提高视觉符号构建、设计语言转化的能力。不同的设计实践会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挖掘传统文化元素,这在无形中会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以上分析可知,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要以多种形式贯穿各个教学阶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华和价值的认识,提升对传统文化创新的自觉,深化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