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目标分析: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体会平行线的概念(知识与技能)
2)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过程与方法)
3)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一、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
难点:就是学生自己独立的对平行公理推论进行清晰说理这一问题。
1、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
3、乐: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不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分别出示笔直的竹子,塔,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例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共同点,引出平行线的课题及概念,锻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表达的能力!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①建立模型
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再次通过动态思维来强调两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的特点,加强学生的`认识及记忆!
接着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学生一个长方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棱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设计意图:强调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基础条件上锁建立的,加强学生认识的印象!
②平行线的概念及结论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③平行线的画法:(1)放(2)靠(3)推(4)画
动手实践: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平行线的初步了解及认识,立马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且强调画图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如果b∥a, c∥a,那么b∥c 。
1、巩固练习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对)
(3)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
(4)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那么a∥c。(对)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所设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外一点"来直观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情况,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思考!
2、综合运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E。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将知识化为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更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拓广探索
通过小红为妈妈设计一个规定为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的广场舞队列,以此来引出平行、相交的相关知识点。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应用学生学习的平行线,相交线里面两两相交以及交于一点的数学知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二、布置作业形成技能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1、P19、第8题(必做)2、P41、第12题(选做)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