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营养老机构发生多起“甩老”事件,引起社会及媒体广泛关注。一些子女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费用一段时间后,就不管不问,有些甚至欠费玩失踪,让养老机构贴钱照顾,致使原本是老人安享晚年的地方,却变成遗弃老人、甩掉包袱的场所,不仅令人震惊,更多的感到心寒。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每个国家、地区必须经历的过程。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都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家庭。部分媒体将“甩老事件”的过错全都归结于那些子女的“不孝顺”,并为他们起了个一个特定称谓“甩老族”,但问题是否就真如此明晰,是不是只要解决“甩老族”的品德或契约精神问题,就不会有此类问题的产生?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中国“4-2-1”家庭结构形成:一个家庭4个老年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对夫妻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双方4位老人,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双方老人还将逐渐变老,到了高龄的时期,老年人更需要人照顾,那么2个人照顾4位老人如何安排?如果再过10年或20年,这对夫妇也变老,他们的孩子也有了孩子,他们的孩子就要照顾八位老人和1个孩子。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甩老事件”的发生似乎就变得并没有那么难理解了。
老年人是否能够安度晚年,不仅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安定都紧密相连。国家实行怎样的养老模式去适应老龄化的发展,才是改变当前现状,以及解决“甩老问题”的更好出路。
当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有三种,即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
(一)家庭养老
敬老爱老的传统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之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家庭为载体的养老模式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主要养老模式,并且还会在未来继续持续和影响。老年人在家里与老伴、子女等家人共同生活,也就是俗称的“子女养老”或者“配偶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养老模式。除了文化因素外,当下中国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时期不相适应,导致不可能积聚大量的资金用于老年服务业,也是“家庭养老”居于主体的原因。
“养儿防老”,代际之间“反哺”式的观念有其人性化一面,但随着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年轻人基本上不可能放下工作,一门心思的照顾老人和孩子。“事业人士”和“孝顺子女”的角色冲突,使得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依靠家庭就可以解决的了。家庭养老面临着挑战与变革。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模式,通过社会途径、以社会制度保证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服务等。
目前国内的机构养老模式包含“公办民营”模式、互助养老模式、机构式专业养老模式—老年社区、异地养老模式、社区老年公寓、新型老年公寓、护理学院经营老人公寓等。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以及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及收费价格等问题,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一直没有很大的提高。另外,机构养老的具体实施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学者提出效仿西方国家“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将老人的住房资产提前变现消费,实现自我养老,这种方法虽然能有效缓解国家社会保障的压力,但其在中国的可行性明显较低。
(三)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照料方面等服务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最早出现在英国,被看作是由家人、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
社区养老是较为符合我国当前现状的一种养老模式,依托社区而产生的养老,对于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力量是非常有利的,老年人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一些大中城市也初步形成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但实际中,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缺乏、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仍需解决。
于中国而言,老龄化已经是现在时、进行时,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病残化和空巢化加速发展,养老已不仅仅是“家事”,还是“国事”、“天下事”。“甩老族”固然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因为个人条件的好坏都不足以构成不赡养老人的借口和理由。但更为根本的问题,还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不足,养老保障金存在缺口,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和福利保障依然不够完善。
“谁来赡养老人”这个问题的解决,家庭与社会都有责任,国家唯有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社会保障金结构,结合三种养老模式的优点,选择适合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按要求注明来源、作者及本页链接,否则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