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总监:L总监-公司70后创业元老,威望颇高,专业性略有不足。
人力资源部经理:W经理-公司新引进80后职业经理人,为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公司人力资源职能建设,通过猎头机构从上市500强公司挖来的空降中层,希望凭借专业能力与L总监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一支战斗力强的HR队伍。上任之初,信心满满,准备大展拳脚。
人力资源专员:小A、小B、小C、小D、小E。其中小A为公司老员工,89年生人,毕业后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岗位。小D为公司老员工,90年生人,进公司后转岗从事人力资源岗2年有余。其余三人为外部人才引进,均为90后员工。
事件: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周例会上,A企业人力资源部的W经理一句看似正常的批评,引爆了员工“离职”的高潮。手下的5人中小A、小B、小C3人情绪激动,当场提出辞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离职报告,请求部门经理当场签字。剩下的小D也是满腹委屈,蠢蠢欲动。小E在会议桌的角落里低头不语。
气氛剑拔弩张,场面几近失控,列席会议的L总监不得不出来救场。L总监想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抚好大家的情绪后,周例会暂停,要求大家来一次心灵裸奔,把心里的委屈、不满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
小C的心声:
来公司半年来感觉没有被领导认可,转正后给的薪资待遇低于个人预期,并一再强调,个人并不是在乎那几百元钱,关键是待遇是一个人岗位价值的直接反映,心里不舒服。平时各项工作的完成也总是被挑毛病,自己既不知道未来应该怎么发展,还在日复一日的做着一些领导“认为”价值不大的事务性工作,自身感觉越来越没成就感,不想这么浑浑噩噩的做一个职场“僵尸”。
小A的心声:
我是公司的老员工了,我的为人和能力大家都了解。可是我的工作交接给了小E后,所有小E没有做好的工作都是我不认真交接的原因,经理给我个人扣上“从中作梗”的帽子标签,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做事就是发坏,不做事就被批,干活找死,不干活等死。我已经无所适从,忍无可忍了。不想自己宝贵的青春浪费在这个岗位上。心凉了,也累了。
小D的心声:
我在公司工作好几年了,内部也经历了几个岗位的调整,公司快速发展至今,不可能一无是处,有些历史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没有发扬,现在所有的制度流程都按规范的走,但不一定就完全贴合我们公司的实际,每每提出一些建议,都被领导无情的批回来,我也是为公司好,并不是想挑战领导的权威,这种填鸭照搬式的管理我认为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
小E的心声:
我刚来公司不久,公司的各项工作还不熟悉,总感觉工作做不好之后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基本得不到团队成员的帮助,感到很孤独、无助。
每个人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事件并没有平息,W经理在进行总结发言时,又一次点燃了矛盾,L总监无奈之下只能取消会议,与W经理进行进一步沟通。
W经理满腹牢骚,现在的90后员工太难管理了,说不得,动不得,能力不行,要求一大堆。并列举了90后员工的四宗罪:
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
90后员工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都是被惯大的小公主、小王子,所有人都围绕他们转,自我意识膨胀,不顾及别人感受,不考虑整体利益。
2、眼高手低,缺乏担当,缺乏责任感
90后员工基本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比80后大大拓宽了眼界和知识面,却也造成了好高骛远的作风,境界高,能力低,遇到困难选择回避,遇到过错选择推脱,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3、追求绝对的自由,不服管理
90后员工的民权意识觉醒,不能批评,不喜被管理。动不动就拿“人权”“人格平等”“尊重”“束缚”等词汇说事。
4、打着“兴趣”的旗号,以“离职”为武器,胁迫管理者做出妥协
90后典型的职场心态是自己是自己的老板,离职的原因也很简单—不喜欢。只要不合心意,就会炒掉公司,短工行为特征明显,一年换2-3次工作成为常态。即使管理者做出一定的让步却并不买帐,反而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对象。
W经理在诉说完90后的典型特征后也阐述了自己的管理方法,通过冷处理缓解内部矛盾,通过批评、敲打等方式纠正员工的错误认识,通过职责重新分工加强内部的协作,通过目标管理施加压力以激活员工的责任意识,甚至鉴于90后员工的个性也采取了一些“灰度管理”的方式,种种手段,不一而足。然而没想到效果不但不明显,反而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L总监听完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沉思:原有的半散养的粗放管理模式尽管各项职能发挥不充分,但终究无功无过,工作也能顺利开展,为什么引入职业经理人后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后效果倒退步了,是我们的管理方式出了问题还是团队人员出了问题。带着疑惑,L总监与W经理分手后,拨通了企业顾问专家的电话寻求帮助。
听完L总监的陈述后,企业顾问专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新上任的部门经理对自己成长所积累的管理经验存在成功路径依赖,自己在过去被管理时所烙下的烙印以及带80后团队所积累的管理手段由于代际差异并不能完全复制到90后的员工身上,管理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是原有的西方管理手段在追求专业化分工和科学性的同时,逐步对管理的艺术性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