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我叫它打基础阶段,因此给自己安排的都是申论的基础知识,比如说熟悉考试大纲,理解透彻申论考察的基本要求。第一感觉是很简单的,我刚开始计划的是2天的时间,等真正复习时就发现这些基础性的东西里面可以挖掘的东西还真的蛮多的,所以最后花了差不多1个星期。比如说:5种能力到底是哪5种?应该有不少人要想一下才能说出来。申论的常见题型有哪几个?应该很多人知道大概有哪些题,但是要全部说出来基本上没人做得到。而我,经过那个星期的复习以后,对这些申论基本问题都了如指掌了,或者说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搞清楚了申论怎样才能"投阅卷老师所好"。现在想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申论的基础就像学语文一定要学会写字一样重要。第一次接触申论的人一定要花时间来做这样的事情,哪怕第一次没考上,以后的复习也绝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将它定义为学技巧阶段,属于重点复习的阶段,大概花了1个半月左右的时间,算是最长期的"抗战"了。下了一个真题集,发现其实这几年申论考试差不多都是几个题型:概括总结题、对策题、启示题、综合类题、应用文写作题、议论文写作题。所以我又把这个阶段按照不同的题型分成了几个小阶段来复习每种题型,就像学写作文的时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都是分开学习的。
训练每个题型时,都尽量掌握所有可能的考察方式。例如应用文写作,我就把申论考过的公开信、宣传稿、倡议书、方案、调查报告什么的都一股脑做了一遍。对了,曾经有个在体制内的朋友告诉我有时候内容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格式。我做的时候也更多地是注意行文的格式,对内容反而注意的比较少。
以国考真题为例: "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肯定懵了,因为短评这种题型好像是今年第一次出现的。说实话我也比较愣神,但是很快就反应过来短评其实也是一种应用文,虽然没做过,但是之前也看过不少短评文章知道大概的格式,无非就是说情况、析原因、提办法,那这题就简单了。对每个题型训练,万变不离其宗,掌握答题的套路,怎么都不吃亏。
第三阶段,前面两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虽然也进行了一些训练,但是总觉得还是不够,所以专门安排魔鬼训练阶段。以前学写作文的时候,语文老师总是在讲了基本的行文布局和范文后就让练,每周或每天一篇的写,我是以半月评论和公务员考试吧:公众微信推送的申论热点范文为主练习的,每篇评论我都先读几遍,然后大概记住这篇文章的主旨观点和提纲,然后在此基础上,我自己回忆着完整的把这篇文章写下来,然后对照原文看看我写的时候,语句表达等各方面的差距在哪里。所以,这个阶段,我也实打实地不停地做试卷,再不停地让老师批改,来查漏补缺,发现纠正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反正我是在复习2个月左右后就觉得自己的水平还可以了,拿到申论试卷都能想到怎么答了。但是有时却发现离自己想表达的或者题目要求有不少出入,有点钻进了牛角尖的感觉。记得做了一套人口老龄化试卷,题目要求写人口老龄化所衍生的社会问题及所带来的机遇,材料中有涉及到老年养老保险的事情,所以我答完老龄化社会、经济压力等问题后,答机遇的时就想到以房养老了,结果把机遇达成了问题解决办法了。幸好不是正式考试,不然就惨了,后面抓紧强化了审题,考的话题作文也不担心审错题了。
第四个阶段,申论一般考在当年被热议的问题,这也是申论区别于语文考试的最重要地方,所以我留出了考前半个月重点复习这些,可算作练热点阶段吧。对我这种平时不怎么关注国家社会大事的人来说,这些热点可能眼熟但要我说出个条条框框来就不行了,有不少人说看《理论面对面》、《人民日报》什么的,但是我一看就犯困,时间也浪费了,我还是比较喜欢直接做题,所以这半个月又做了5套题,都是之前没有看过或者练过的热点问题。
为了检验这3个月复习成果,所以我都刻意计算了时间,而且是把材料和答题纸打印出来,一笔一划的写。也是提前进行模拟,3个小时的时间要坐下来还是很熬人的,考完以后看到不少人说憋尿难受什么的,因为我有刻意进行训练,加上考前注意少喝了点水,倒是没有因为生理和心理情况影响考试。
花了整整3个月把申论彻底复习了一遍,不敢说申论打遍天下无敌手,至少申论83分是我应得的,至少有胆气说过一年再考我还是能考70+,因为整个申论都已经被我阶段性都训练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就像从小背的那些古诗词,虽然多年不用,但是还是能够随口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