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结束后,我们与部分朋友进行了沟通,最后决定:围绕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组织一次联谊活动。
__年12月18日,联谊活动在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举行。与会者提出了几个质朴但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走到哪了?我们要到哪去?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活动虽然短暂,但这几个问题撬动了大家的观念,引发了会上的热议以及会后的深思淮北市烈山区教研室的许寒秋老师在活动小结中写道:"回想为教的十几年,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程序性生活,虽无抱怨,但兴致不高。学生评价不错,领导给予肯定,自我感觉蛮好。特别是评上中教高级以后,便觉得万事大吉,一切ok。 现在想想:难道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历史教育吗?难道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吗?"
固镇县新马桥中学的肖祥龙老师感慨万分:"想想自己的今天,确实为俗事所困扰,一直走不出去,达不到更高的层次。自己那颗不服输的心还在吗?会后,我一直在问自己:我要干什么,我要得到什么,我应该舍弃什么?"
亳州一中的谭伟弘老师叩问自己:"什么样的课堂是我心目中的理想?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还有多远?"阜阳市城郊中学的黄文明老师,进行了自我剖析:"我们乐于在课堂上展示个人的魅力而怠慢了课堂的‘主人’,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历史学科,根本没有想到,对象其实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没有思考历史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始终不愿、也不敢让课堂自然‘生成’,我们一直沉湎于阶级史观不能自拔,我们一直认为教科书的铅字就是金科玉律,我们一直原地踏步、不愿更新知识,我们早已满足于充任一个‘知道份子’。 现在才知道,我是多么无知……"
砀山二中的郭光勇老师在活动感想中写道:"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怎样的历程?这的确难以回答。但是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 曾经认为自己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很准确,内容很熟悉,理解很到位,讲起课来也是妙趣横生;曾经认为自己的年龄在悄悄地增长,知识的积累也在慢慢地充溢;曾经认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高、很好……所有的感觉好像就是,自己已经成长到位了。但是,好像又并非如此。当自己在备课中遇到难题时,才发现还有很多的疑问隐藏在教材里;当学生突然在课堂上发问时,才发现学生涉猎的知识真的很宽、很泛。和年轻的同事共同研讨,才发现他们的思维是那么活跃,观察的视角是那么新颖。但是,自己往往又凭借年龄的‘优势’,对抗着学习,抵制着进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不是空谈家,不是不学无术的庸才,而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认为: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只要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课堂就一定精彩;一个不学习、不思考的人,他的课堂永远不可能精彩,甚至算不上合格。 我们不敢奢望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也不敢宣称自己的课堂"一定精彩",但是,我们不能让自己沦为"不学无术的庸才",也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永远都不精彩"。"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提高学养,那就是对教育的不尊重,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就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涡阳一中袁超文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学习无止境,年龄不是障碍,只要学习的心境还在;地区不是障碍,只要学习的愿望还在。40岁还在成长,60岁我还年轻!
涡阳四中的孙孝利老师希望"自己能一直努力着、进步着。" 淮北市实验高中的王九红老师表示:"我要进步!追赶同道者的脚步!"同时渴望能"有温暖的太阳照耀着我们,温暖我们的心。"阜阳市城郊中学的何学保老师提出:"专家引领是必须的,专业阅读是必须的,交流合作是必须的,活动载体也是必须的!"
既然与会者有学习的愿望、进步的要求,我们决定乘势而动,发起成立区域性学习共同体,作为大家相互交流的平台、展示自己的舞台。 __年12月18日晚,"高中历史教师沙龙"正式成立。
回忆我们的多次经历:开会时听得十分激动,到家后想一想还很感动,过段时间则一动不动。 如今,我们已经跳出这个怪圈。我们心中充满幸福,因为,我们已经上路了。我们只是争暖的早莺,我们又象啄泥的新燕,我们更愿,安徽的中学历史教研,很快就能"乱花迷眼","浅草没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