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1】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解析】本题答案为A,文段前三句介绍了城墙的历史价值,最后引出观点: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应重视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对应A项。B项,文段并没有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进行比较,排除。D项是文段首句的介绍,并非文段重点,排除。这两个选项比较好排除,部分考生纠结的是A、C项,觉得C项是一个对策,说法也挺符合常理,A项又更加符合原文的说法,到底要不要往前"推测"一下呢?一时间考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要仔细观察一下这一文段,文段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古城墙很有价值,但并未涉及古城墙遭到破坏,需要保护这样的观点,因此C项是过度推断了。由此可知,如果文段中直接给出观点,只需对观点进行同义转述即可得到主旨,不需要做"推断"。
如果这一文段介绍古城墙遭到了破坏,而且目前还没有开展保护和研究,那么选C就更合理一些。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过下面例题进一步进行说明。
【例题2】在大数据时代之前,人们做出决策和构建制度,大多建立在匮乏的数据基础上。简单地说,在过去网络还不甚普及的时候,人们在做出一些决策行为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经验和直觉。而现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将更加现实和准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手头上仅有的一些数据都是相对准确的,有参考价值的。而大数据由于信息量更多更大,信息品质参差不齐,并非所有数据都有参考价值,相对过去来说,这些数据更加杂乱。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D,文段前两句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之前,人们做出决策和构建制度大多缺乏数据基础,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经验和直觉,第三句转折指出大数据时代来临后,大量的数据分析结果更加现实和准确。第四句在前文基础上转折,指出过去的数据是相对准确的,第五句继续转折,指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量大,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杂乱,并非所有数据都有参考价值。通过分析可知,文段先介绍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后又介绍了大数据存在的缺陷。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解决这一缺陷,即要注意大数据时代信息品质的差异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A项,文段并未提及"科学研究",排除。B项,"决策过程更加科学"为文段非重点,排除。
此题,部分学员会纠结C、D项,认为C项是对文段的总结概括,D项提出一个对策,一时间不知选择哪个更好。那么大家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分析问题呢?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存在吗?肯定不止于此,作者是希望通过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像这种文段中分析了问题,我们是可以适当"推断"的,只要这一"推断"能够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即可。而此题中D项就是对文段问题的解决办法,故选D项。
当然,这里所讲的"推断"并非让大家随意推断,而是有章可循的。考生要明晰,文段中给出明确观点,不需要"推断",否则容易跳入过度推断的陷阱;文段中未给出明确观点,存在问题描述,可以适当"推断"文段的隐含信息,如果此时还按部就班地不敢"推断",也容易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