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演示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使用的是黑板粉笔,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还可以采取电子白板、PPT等专门的教学软件。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可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课堂上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疆域演变,从而让学生清晰地看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再如课堂上可以用视频来处理一些教师用语言无法充分展现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用"万隆会议"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发言的精彩,以及台下观众充分的认可。
2、情境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创设情境的内容,由学生或师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围绕教学目标把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源整合加工处理为数字化资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历史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过,这种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所以日常教学中不推荐使用。
3、随机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某一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历史学习专题网页,网页设置不同的学习菜单,每个菜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或相关链接,并设置师生互动的讨论与评价。学生既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集体学习,也可以随即自主合作学习,还可以在课后进行持续的学习讨论。比如,下面这一网页就是我设计的关于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一课的学习网站。其中,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结构""知识拓展""探究活动与研究""影视欣赏""留言簿""课堂教学""自我评测"等学习板块。同时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图片欣赏""友情链接"等课外延伸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一网页,完全可以实现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4、资源学习模式,指教师把微课、教学视频、课件或其他历史学习相关资源放置在校园网等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源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书本教学内容较大,因此这一学习模式一般不建议在课堂上进行,多数是在课外进行。
5、研究性学习模式,指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分成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并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此种模式需要的学习时间较长,前期教师需要准备学习任务、分配学习小组、并指导学生完成各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中期需要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查阅资料、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组织在一起讨论交流,后期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将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成果制作成数字化的形式(如PPT、视频、图片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全部流程下来需要的时间很长,因此不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可以每学期或每个月选择1-2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当然,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还不止这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实际教学中,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直观效果,但是信息资源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附庸,学生成为"看戏者",教师成为"放戏者"。过分追求信息技术的形式和花样,反而忽略教材内容本身的分析,从而导致学生欢欢喜喜欣赏了一节课,到头来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没理解。因此,在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谨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