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社会化媒体营销时代,我们再讨论博客看似有些多余?
笔者认为,我们对博客的思考应该抛开其媒介形式,深入到其内容属性本身。事实上“内容”是个很宽泛的词,在营销的视角里可谓一切皆内容。如果拿社会化媒体(特指如今流行的微博微信)与博客比较,社会化媒体上的是“短平快”的内容,而博客上的则是“高信息量”和相对“深度”的内容。从另一个视角看,同作为一个内容载体,社会化媒体上的内容流动快,而博客上的内容流动相对缓和,容易进行内容积淀。因此总结起来,不同的内容类型,要选择不同的媒介渠道去承载与传播。
除通过微博微信这类社会化媒体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最新资讯、加强品牌互动外,大部分企业都建有自身的官方网站去承载自身的所谓“深度内容”。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这些官方网站的设计大部分只是一种摆件,内容单调稀缺,更新缓慢。消费者要是需要寻找与产品或品牌相关的正式而详细的内容,却无源可寻,自然而然影响到品牌的塑造和销售的转化过程。
站在以上文章的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基础上,笔者觉得博客创作,特别是企业的“团队化”博客创作,其背后的“行为机理”是企业员工对自身的以及对企业的工作和问题的潜心思考过程,也是促进员工思想交流、参与企业建设的开放性平台。
就博客于企业来说以什么方式呈现,笔者认为与企业官网相结合、相整合是比较合适的方法。比如在企业官网基础上增设“企业博客”栏目,在官网相关页面开辟“最新博客文章”、“博客更新动态”相关版块,等等。而要让博客能够“对外发力”,整合社会化媒体营销及其它营销渠道是必不可少的。(文/StevenK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