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对万达制度做过这样的点评:万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能用,好操作,所有制度为有用而设,不搞形式主义。在万达,事项、标准、考核、审批流程等等,所有的内容都非常直接,一针见血。
少了假大空,全部落地、实操、干货!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流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看看制度,你就知道怎么处理了。其实,这体现了制度的内核——并不是要把你捆绑得死死的,而是通过一些标准告诉大家正确做事的方法。
比如万达商业地产投资制度,10多年前万达就把投资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编成商业地产投资100问,5年前合并成商业地产投资50问。这50个问题涉及土地、配套、地下、规划、税费等方方面面。万达去一个地方发展项目,要求把这50个问题全部搞清楚,比如土地是否七通一平、地下有没有障碍物、配套全不全、当地的建设成本如何、人工成本多少等等。而且必须用数字回答,不能说个大概。所有数字我们要求用投资项目半径三公里内的其他项目做参照,如果周边没有参照项目,可以访谈政府官员,访谈要求两人以上一起进行,规定得非常细。这50个问题搞明白,一个项目能不能上就基本清楚了。更重要的是,谁都可以操作,新人来到万达发展部,给他一本制度,就知道怎么干。
去过万达广场的人都知道,地下停车场特敞亮,这是因为制度规定:停车场的高度必须做到4.8米,而一般的地下停车场只有3.6米。
相信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什么时候具备涨薪资格,每次涨多少,该走怎样的程序?万达把不同情形的涨薪全部写在了制度里,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从上图中,可以知道员工薪酬晋级中的单纯调薪,平级调动幅度均不能超过20%。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信息系统里操作,超过20%,哪怕超过0.00001,都无法继续流程。如果不在线上操作,或许会有一些人为因素或者打擦边球。
万达的制度,与其说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约束,倒不如说是一个行为指南,干货指引。既清晰,又可实操,这难道不是产品思维的内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