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网站是一个开放源代码、开放免费通讯端口扫描程序的互联网站。它利用世界各地支持者截获的机密文件,有条件、有步骤地向世界各地发布信息。部分学者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互联网络上的恐怖袭击,但在笔者看来,维基解密网站这样做实际上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各国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知情权。
过去,人们总以为外交是将过程隐藏起来,将结果公布出去的国家秘密活动。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外交过程日益透明。现在,如果一些国家外交官继续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国家利益,那么有可能会被维基解密网站所揭露,成为世界笑柄。
维基解密透露:美国政府通过刺探其他国家外交人员的个人嗜好,千方百计地抓住别人把柄,然后进行外交讹诈,制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局面。这样的外交手段虽然并不新鲜,但大白于天下,还是让美国政府感到难堪。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气急败坏,要求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红色通缉令,在全球通缉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的原因所在。
部分学者忧心忡忡,认为维基解密网站泄露国家秘密,有可能涉嫌犯罪。其实,了解美国宪法历史的人都知道,维基解密网站这样做有它自己的考虑。当年美国的《纽约时报》曾经获得国防部关于越南战争的文件,并且准备在报纸上刊登。美国国防部大动干戈,要求司法部起诉《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等一些报纸不仅在法庭上援引美国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定,要求法官驳回司法部的起诉,而且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国防部的机密文件。美国法院的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认为,言论自由是一种宪法规定的权利,新闻媒体有权不经过政府“事先审查”刊登有关信息。这场举世瞩目的诉讼,奠定了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础,为美国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打开了大门。现在维基解密网站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全面地、系统地、有选择地公开美国政府的相关文件,从而将美国政府的种种劣迹彻底曝光。
当然,这种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得政府信息,并且以互联网站的方式加以公开的做法并非无懈可击。从法律上来说,言论自由并非无边无际。假如言论自由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那么,美国仍然可以提起诉讼。
至于美国法官将会作出怎样的判决,与美国政府的诉讼权利毫无关系。换句话说,美国政府可以随时提起诉讼,法官判决美国政府败诉并不影响政府的诉讼权利。
非常奇怪的是,国际刑警组织在其公开网站上发布的红色通缉令,并非是针对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的泄密行为,而是针对多年前的一桩强奸犯罪案件。据说这位创办人在瑞典曾经犯下了性侵犯罪,因此瑞典的司法机关请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美国政府借题发挥,利用瑞典发布的红色通缉令,试图阻止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继续对外公布有关信息。但很显然,维基解密网站并非是一个人的互联网站,一旦相关信息整理完毕,那么,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站,随时公布有关信息。
维基解密网站事件提醒人们,在互联网络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泄密事件也无处不在。将个人信息放在互联网络的“私密”空间,认为可以万无一失,现在看来大错特错。互联网站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互联网站设置个人的空间,并不能保证个人信息不被泄露。随着互联网站技术的发展,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信息泄露事件。现在有人将个人电脑格式化,专业人士采用技术手段仍然可以复原,这说明电子存储空间并不保险。个人在使用互联网络的时候,务必要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即使将信息存入个人电脑,如果这些终端设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链接到互联网络上,那么,个人信息也会扩散。因此,各国在打击互联网络犯罪的同时,也应该加快研究互连网络时代的民事立法,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这样说,维基解密网站公布美国的外交文件,让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国丢脸,美国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维基解密网站可以随意地公布公民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嫌披露采用非法手段窃取的个人信息,那么,任何公民都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