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行为所必然或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理态度
特征:指危害行为人实施害行为的心理状态;2主要体现为对行为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3、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心理状态;4是-切犯罪必须具的条件。
犯罪故意
-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如果是“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就是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积极追求;若是“放任”结果发生,则是间接故意,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一种虽不积极追求,但也不反对的态度。
犯罪过失
- 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应当预见而未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已经预见但轻信能避免。
认识错误
- 认识错误:包括行为人在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和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两种。研究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对于正确地认定行为人罪过的有无及强弱,进而确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犯罪目的是目的犯应当具备的必要要件,缺少犯罪目的则不构成目的犯,对于非目的犯来讲,犯罪目的是定罪量刑时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情节。犯罪动机一般是量刑中的酌定情节,不影响定罪,但在少数犯罪中,犯罪动机也会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
-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合称罪过,是任何犯罪都应当具备的必要要件。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