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血液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血液的组成
血浆
组成
血脂: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血液里的油)、磷脂、胆固醇及其脂类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CM、VLDL、LDL、HD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
血浆蛋白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免疫功能;运输作用;营养功能;缓冲作用;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
血细胞
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
组成
红细胞(RBC)
数量:男性:4.5-5.5x10*12;女性:3.5-5.0x10*12
生成原料:蛋白质和铁;成人红细胞生成部位:造血骨髓(红骨髓)
白细胞(WBC)
生理功能
吞噬功能: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血小板(PLT)
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运动对血浆容量的影响
反应(一次大负荷运动):①运动时贮存血量释放使循环血量增加。②汗液流失导致血浆中水分和电解质浓度下降,血液浓缩,其他成分浓度升高。
适应(长期训练):可使血浆容量升高(应对排汗、降低血液黏滞和外周阻力,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物质运输)
运动对血脂和血糖影响
血脂:①有氧时间延长,血中自由脂肪酸增多;运动可降低餐后血脂水平。②长期运动可降低血脂(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C),提高HDL。
血糖:短时间运动,血糖先升高后回落;1-2小时,正常范围下降;超过2-3小时,低血糖。长期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特征: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长时间耐力运动;与运动量呈正相关;运动后1~2h恢复正常
适应:长期系统训练:安静时,红细胞数量与一般人相近或略低于;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血容量增高。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Hb与运动机能状态:Hb是决定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
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 浓度和/或红细胞数量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Hb 的亚理想值(诊断标准):男子140 g/L
女子130 g/L
正常人贫血诊断标准:男子120g/L,女子110 g/L
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①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计数和非运动员无明显区别。②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主),增加幅度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运动持续时间关系较小。
白细胞恢复至安静水平的时间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短时运动,中性粒细胞需1h恢复;高强度间歇运动,需3~4h恢复;马拉松和超长跑,24h以上,甚至几天恢复。
血液的理化特性
渗透压
概念:在血浆中,促使水分子通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电解质所形成。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蛋白质(清蛋白)所形成。作用: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注: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酸碱度
缓冲对:碳酸氢钠:碳酸=20:1(最有效的缓冲对)
新生儿:55%;男子:40%-50%;女子:37%-48%。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电解质所形成。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特征: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长时间耐力运动;与运动量呈正相关;运动后1~2h恢复正常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 浓度和/或红细胞数量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计数和非运动员无明显区别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主),增加幅度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运动持续时间关系较小。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计数和非运动员无明显区别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主),增加幅度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运动持续时间关系较小。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计数和非运动员无明显区别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主),增加幅度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运动持续时间关系较小。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计数和非运动员无明显区别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主),增加幅度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运动持续时间关系较小。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计数和非运动员无明显区别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主),增加幅度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运动持续时间关系较小。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计数和非运动员无明显区别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主),增加幅度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运动持续时间关系较小。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