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应激综合征是指一次运动负荷超过一定范围,超出体育运动参加 者的最大耐受能力时(或过度负荷时),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或病 理过程。运动性应激多在运动后即刻或间隔较短时间后发生,常见于训练水 平较低或经验较少的运动人群,有时也可见于伤病恢复期或过度紧张的运 动员。
(2)由于伤病等原因较长时间中断运动后,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或 比赛。
(3)体育锻炼地点环境恶劣或突然改变运动条件,运动参加者机体不 能适应。
(4)心血管疾病患者参加剧烈运动也可引发运动性应激反应,严重可 导致猝死发生。
剧烈运动或过度紧张引发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激增; 机体内能量储备大量消耗;骨骼肌细胞内堆积大量的代谢产物;氧自由基产 生,大量增加;细胞凋亡等机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而发生一系列全身 反应。
单纯虚脱型为运动性应激的最常见类型。运动后即刻出现恶心、头晕和 面色苍白,可出现呼吸表浅,大汗淋漓,肌肉松弛,周身无力,多数神智清 醒。轻症休息后好转,重者数日后缓解。
晕厥型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感到全身软弱、头昏、耳鸣、眼前发 黑,突然昏倒,多有短暂意识障碍。表现为面色苍白,手足发凉,血压降 低,醒后仍有头昏、全身无力等症状。
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出现的一过性意识丧失,由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 异常收缩导致。症状主要表现为:
(1)头晕,旋转性眩晕,严重时伴恶心,剧烈呕吐,或者伴随耳鸣、 胸闷,心慌,气短,呼吸紧迫。
(2)持续性的头痛、压迫感、沉重感,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
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
过强的运动负荷刺激会给运动者的心脏机能带来较大刺激而引发损伤, 使心血管系统出现一系列病变:应激性心律失常和应激性高血压,以及极度 紧张诱发的心室肌纤维室颤而导致的心源性猝死。表现为运动后突发严重呼 吸困难、端坐呼吸、胸闷、咳嗽、咳出大量白色或血性泡沫样痰、并伴有烦 躁不安、胸痛、面色苍白、大汗、四肢湿冷、面容焦虑、头晕甚至晕厥。体 检发现心率和脉率加快。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可影响胃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功能,主要 表现为"应激性溃疡"等病症。应激主要通过下列两个途径影响胃的功能:
(1)自主神经系统。迷走神经亢进,胃酸分泌增多,胃运动增强,交 感神经过度兴奋,造成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致使胃黏膜微血管痉挛以 及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和血液分流,导致黏膜缺血,缺血进一步使毛细 血管扩张,瘀血,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发生黏膜水肿、坏死,最终导致黏 膜出血、糜烂,形成溃疡。
(2)内分泌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使皮质酮释放, 促进胃酸分泌并减少胃黏液分泌,最终形成溃疡。溃疡发生会出现慢性发作 性上腹部钝痛、灼痛、胀痛或隐痛。若并发出血,则有呕血和(或)黑便 症状;若并发穿孔,则有剧烈上腹痛,腹壁呈板样强直症状。
竞争激烈的重大赛事及长时间超负荷训练,导致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经常 处于亢奋状态,再加上长时间应激作用,致使体内适应机能失控,而表现出 机体免疫力降低的现象。
(1)处理单纯虚脱患者首先将其置于仰卧位,患者头部放低,双腿抬 高,有利于血液回流,给心脏供血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呼吸道通畅,严重时 需吸氧;可指压人中穴;神志清醒者可服用温水或糖水。
(2)晕厥者应放置于仰卧位或下肢抬高位,这可增加脑血流量;松解 紧身衣服,头转向一侧,以免舌后坠堵塞气道;指压人中穴;面部及颈部冷 湿敷,如体温低加盖毛毯。
(3)脑血管痉挛及应激性心血管症状者除应采取平卧、头部放低、保 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同时应立即送至医院进行急救。
(4)出现应激性消化道症状时应终止运动,采取住院治疗后观察病情, 饮食主要以流食、半流食和易消化食物为主。症状完全消失两周左右后,视 病情进行适当量的体育锻炼。
(5)出现应激性免疫系统症状时,应适当调整运动强度,提高膳食营 养水平,改善机体免疫力。
(1)参加运动者应先进行健康体检,避免机体不适或有急慢性疾病时 参加剧烈的运动或比赛。
(2)运动需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运 动强度。
(3)疾病恢复期和年龄较大者参加运动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应人群的 运动处方进行。
(4)避免在夏季高温、高湿度或闷热天气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运动。
(5)进行长距离跑要及时补充糖、盐和水分,避免体液大量丢失导致 的电解质紊乱。
(6)不要在闭气下进行游泳,水下游泳运动应有安全监督措施。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指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 象,是因脑或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神经肌肉的异常兴奋所致。运动中最易发 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跨肌和屈趾肌。在游泳运动 中发生肌肉痉挛的人较多。痉挛可伴肌痛、肌强直和/或不自主运动及头、 颈、肢体、躯干扭转障碍等症状。
在寒冷的环境里运动,肌肉受冷空气的刺激,兴奋性突然增高使肌肉发 生强直收缩。例如,游泳时,受到冷水的刺激;冬季在户外锻炼受冷空气的 刺激都可能引起肌肉痉挛。如果在寒冷环境中运动时,未做准备活动或做得 不充分,或未注意保暖,就更容易发生肌肉痉挛。
运动中大量排汗,特别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或高温季节运动时大量排 汗,或有些运动员急性减体重使大量电解质从汗液中丢失,造成电解质含量 过低,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痉挛。
在训练和比赛中,肌肉连续过快地收缩,而放松的时间太短,以至于肌 肉收缩与放松的协调性紊乱,引起肌肉痉挛。这在训练水平不高、新运动者 中较多见。
身体疲劳也将直接影响肌肉的生理功能。疲劳的肌肉往往血液循环和能 量代谢发生改变,肌肉中有较多的代谢产物堆积,如乳酸不断地对肌肉产生 刺激,导致痉挛产生。因而身体疲劳时,特别是局部肌肉疲劳时再进行剧烈 运动或做一些突发性的用力动作,容易发生肌肉痉挛。
发病部位的肌肉出现剧烈挛缩,疼痛难忍,痉挛肌肉所涉及的关节伸屈 功能出现障碍,发生肌肉痉挛的运动者无法坚持运动。发作常可持续数分钟。
一般来说将痉挛缩短的肌肉向收缩的相反方向拉长是解除痉挛最简单有
<a id="_bookmark18"></a>效的方法。 一旦发生痉挛,应缓慢、轻柔、持续牵拉痉挛部位肌肉,可以帮 助改善痉挛局部的血流状况,帮助减轻痉挛疼痛。
在陆上运动中发生腿部、足部痉挛时,要先保持镇静,放松身体,用 痉挛肢体对侧手握住痉挛肢体足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使踝关节及足趾 充分背伸,拉长痉挛的腓肠肌、逊长屈肌和趾长屈肌,同时伸直膝关节。 取同侧委中、涌泉、承山、昆仑等穴位按摩。胃部痉挛多取同侧梁丘穴按 摩。很多人发生较轻的肌肉痉挛时会坚持运动,这对肌肉的痉挛恢复是不 利的。正确的方法是: 一旦发生痉挛应立即停止运动15 min 以上,令痉 挛肌肉充分放松,否则持续运动只会让肌肉痉挛持续时间更长,损害加 深。处理时,要注意保暖,同时,热疗(如热水浸泡、局部热敷)也有 一定疗效。
在游泳中如果发生肌肉痉挛,不要惊慌,如自己无法处理或自救时,先 深吸一 口气,仰浮于水面,同时立即呼救。在水中解救腓肠肌痉挛的方法 是,先吸一 口气,仰浮于水面,用痉挛肢体对侧的手握住痉挛肢体的足趾, 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膝关 节伸直,待缓解后,慢慢游向岸边。发生肌肉痉挛后,不宜再进行游泳,应 上岸休息、保暖、局部按摩使肌肉放松。
治疗腿部和脚部的肌肉痉挛应首先考虑补充水和电解质。研究表明,人 体缺水易发生肌肉痉挛,镁、钙、钾的缺乏也会引发肌肉痉挛。如果频发肌 肉痉挛,应在膳食中添加镁、钙、钾或其他矿物质。例如,吃香蕉或薯片, 香蕉往往在咀嚼或含在舌下时就会发挥一定的补钾功效。如果以上方法还不 能缓解痉挛,应及时就医。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力和耐久力。运动前,必须认真做好准 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事先做适当按摩。冬季运动要注意保暖。 夏季运动时,尤其是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时,要注意电解质的补充和 维生素 B 的摄入。疲劳和饥饿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游泳下水前,要用 冷水冲淋全身,使身体对寒冷有所适应;水温太低时,游泳时间不宜过长。 在运动中要学会肌肉放松,在降体重和控制体重时要讲究科学性。
运动性腹痛是运动中常见症状之一,在中长距离跑、马拉松、足球、篮 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中发生率较高,原因较复杂。
精神紧张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呼吸肌、平滑肌痉挛而发生腹痛。
运动前,身体各脏器都处在安静或休眠状态,在准备活动不充分时,突 然参加比赛或运动强度突然增加到极限强度,身体各组织器官在血供和神经 支配上都不能迅速提高到相应水平,导致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剧烈运动 急促呼吸引发胸膜腔内压剧烈升高)、循环系统(心肌收缩力不能满足运动 需要,引发心腔内压增加)等功能紊乱,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肝脾等脏器 瘀血出现腹痛。
进食后马上剧烈运动,胃部没有排空,运动进一步加剧胃的负担,运动 时胃蠕动快,腹内压升高,胃部受到牵拉而引发腹痛;运动中进食较冷饮料 也可以刺激胃肠痉挛的发生,导致腹痛。
(1)高温。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往往使体液大量丧失,使机体内水、 钠、钾、镁等电解质丢失,体内代谢失衡,引发肌肉痉挛,出现腹部疼痛。
(2)低温。高寒地区比赛、滑冰、滑雪或进食大量冷饮都会引起机体 内环境稳态破坏。在低温环境中,人体温度为36℃~37℃,而周围温度可 能在零下20℃~30℃,人体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运动时因呼吸急促、肺通 气量增大等情况吸入大量冷空气,呼吸肌及平滑肌痉挛,引发腹痛。
(1)运动量过大。运动量过大导致呼吸节奏破坏,摄氧量下降,体内
(2)外伤。腹肌拉伤或运动中冲撞(球类项目)易引发腹部外伤,常 见腹壁单纯性挫伤,严重时可发生腹腔脏器损伤。
许多腹内疾病会引发疼痛,如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 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胃肠扭转或梗阻、胆道蛔虫 症、胆石症、尿路结石和腹腔脏器破裂等。
心绞痛、心肌梗死、大叶性肺炎也可出现上腹痛,铅中毒、糖尿病酮中 毒、尿毒症及低血糖等均可引起痉挛性下腹痛。
早期均表现为上腹痛,无法维持预定运动负荷。胀痛或钝痛常见肝脾 痛;痉挛性疼痛或绞痛常见胃肠痉挛及结石病;持续性痛常见损伤;阑尾炎 呈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反跳痛、腰大肌试验阳性;胆囊炎通过膈神经的联 系常引起右肩痛;腹腔外脏器疾病特点是无明显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板状腹 等急腹症表现。
(1)运动中出现腹痛,应立即减慢运动速度并降低运动强度,缓慢深呼 吸,调整呼吸与动作的节奏,用手按压痛部, 一般疼痛即可减轻。如无效或 疼痛剧烈时,则应停止运动,同时,可针刺或点掐内关、足三里、中脘穴。
(2)运动中如出现受伤导致腹痛,应迅速检查伤情,排除脏器损伤, 采取急救措施后迅速就医。
(3)及时补充运动饮料,如为温度过低应积极保暖,如中暑应采取相 应措施(详细内容见运动性中暑)。
(1)注意运动前饮食结构及时间间隔。运动前不宜过食和过度饮水;
<a id="_bookmark19"></a>慎食易产气食物,如豆薯类食品及碳酸饮料;也不宜在饥饿状态下进行运 动,应在进食1~2h 后进行运动。
(2)运动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内脏血供、氧供均能迅速提升到 运动所需的状态,防止由于下腔静脉压过大引发的肝脏瘀血等准备活动不充 分导致的急性腹痛发生。
(3)注意防寒及避暑,夏季运动出汗时要保证体液的补充,防止发生 电解质失衡性腹痛,局部按摩腹直肌,做背伸运动拉长腹直肌可以缓解 腹痛。
(4)运动中调整呼吸节律,尽可能用鼻呼吸而不要张嘴呼吸,防止冷 空气刺激呼吸肌痉挛引发的腹痛。
(5)应积极提高身体素质,防止因运动水平过低导致过度紧张而引发 腹痛。
运动性低血糖症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血糖降低导致头晕、恶 心、呕吐、出冷汗等不适的现象,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或死亡,常见于长 距离跑、马拉松、长距离滑雪、滑冰和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以女性多见。 正常人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 mmol/L(70~110 mg/dl), 血浆血糖为 3.9~6.9 mmol/L(70~125 mg/dl)。 血糖浓度低于2.78 mmol/L(50 mg/dl) 时,可认为是低血糖。
(2)运动前饥饿,肝糖原储备不足,不能及时地补充消耗的血糖。
(3)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血糖代谢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4)情绪过于紧张,极度恐惧或身体患病(特别是运动性贫血)也会
各种精神刺激、忧虑、焦虑诱发,血管舒缩不稳定而致使神经体液对胰 岛素分泌或糖代谢调节不稳定,或因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使胃排空加速及胰 岛素分泌过多,进食后食物迅速移至小肠,导致食物的迅速吸收,促进胰岛 素过早分泌。低血糖多在服糖后2~4h 出现。
低血糖最早出现的症状: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 冷、麻木和无力,同时有头晕、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错乱等 神经症状。继续恶化,则出现剧烈头痛、言语模糊不清、答非所问、反应 迟钝、眼前发黑、视物不清、严重者会出现惊厥、昏迷、呼吸短促、瞳孔 放大、血压或高或无明显变化、血糖浓度明显降低,检查时脉搏快而弱, 最后完全失去知觉发生昏迷和各种反射消失。如仍得不到及时抢救,最终 将导致死亡。
立即停止运动,迅速补糖。口服浓糖水或姜糖水, 一般在休息10 min 左右症状即可缓解,若未能缓解,可再进食高糖食物,并考虑送往医院 就医。
(2)确定自己是否有过低血糖病史,如果有则在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
(3)运动前1~1.5 h 进食适量食物(非甜味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证运
(5)运动中准备一些巧克力、香蕉或甜味饮料,在即将出现低血糖时 及时补充能量。
(6)如平时较少运动,最好控制运动量,防止剧烈运动引发的低血糖。
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在高倍视野下偶见两个以下的红细胞。如离心 沉淀后的尿液,在高倍视野里红细胞超过了3个,即可诊断为镜下血尿;尿 外观呈现洗肉水样或红色,称为肉眼血尿。运动性血尿是指健康人在运动后 出现一过性血尿,经详细检查但找不到其他原因引起,常见于直立体位下运 动后, 一般需达到一 定量的负荷后发生,练习腰部动作较多或在硬场地 (如柏油马路、硬地草场)上运动也易诱发。
(1)运动时剧烈震动导致泌尿系统出现损伤。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 中肾脏剧烈震动或打击使之发生创伤,这种创伤可使肾组织或肾小球的毛细 血管壁损伤破裂而出现血尿。例如,拳击运动后,大约有28%的人出现血 尿,就属于剧烈震动导致泌尿系统出现损伤而引发的血尿。此外,进行较长 时间跑步时,因脚着地时对身体产生反复震动,震动可传至膀胱后壁,造成 膀胱后壁持续地受到撞击,引起膀胱后壁损伤而发生血尿。
(2)运动时全身的血液分配进行调整,尿量比平时减少1/4,而抗利尿 激素比平时增加两倍,肾脏的血液流量减少,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越是剧 烈运动,流经肾脏的血液量越少,而大量的血液流向身体活动的部位,如 心、肺及肌肉,以满足剧烈运动的需要。肾脏血流量减少,肾小球缺血、缺 氧而通透性增加。训练强度大易导致出汗增加,比赛如在夏季,易造成高温 脱水,亦可导致肾血流减少。
(3)长时间直立体位下运动或做蹬地动作,易造成肾脏位置下移,肾 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角度变锐,造成两静脉交叉处扭曲,导致肾静脉回流 受阻,肾静脉压力明显增高(比安静时增加5倍左右),肾瘀血,造成 血尿。
(4)酸性代谢产物刺激。运动时代谢废物堆积,易造成体内环境成酸 性,刺激肾脏通透性增强,产生血尿。
(6)肾素-血管紧张素和血管舒缓素的影响。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
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起小动脉收缩。
运动性血尿有5个特点:①血尿在运动后即刻出现,血尿的严重程 度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大小密切相关;②多数为镜下血尿,亦可表现为 肉眼血尿,但不伴其他症状和体征;③血液化验、肾功能检查、腹部 X 光及肾盂造影等项检查均属正常;④出现尿血后应立即停止运动,绝大 多数人群在3天内血尿消失;⑤血尿可在多年内反复出现,每次都与运 动有关。
对于运动性血尿的诊断与处理十分重要。任何一例运动后血尿,均应做 仔细问诊及检查。只有排除因全身性疾患、泌尿系统病变、泌尿系统附近器 官的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血尿后,又符合运动性血尿的特点者才能诊断为运动 性血尿。切忌把具有病理改变的运动后诱发的血尿当作运动性血尿,延误治 疗。如诊断为运动性血尿,可按下列原则处理:
(1)运动后仅出现少量镜下血尿且运动后第二天血尿即消失者,可继 续进行训练,但应注意训练情况及身体机能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运 动量。
(2)运动后出现肉眼血尿者,血尿后1~2天内,应中止训练,充分休 息。并就医进行药物治疗。血尿完全消失后,应根据运动员当时的身体机能 情况与训练情况,给予短期休息或调整运动量。在反复查尿的严密观察下, 如运动后血尿始终阴性,才可逐步加大运动量、恢复正常训练。部分人运动 后出现的血尿虽能在休息后短期内消失,但运动后(有的甚至在较小运动 量训练后)反复出现肉眼血尿,应延长其休息时间,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 时,应尽早做较全面深入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1)合理安排训练。要因人施训,区别对待,照顾个体差异。体质稍 差的人,训练强度可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病或因故停止运动 后,重新恢复运动时,运动量应从小到大,逐渐增加。
(3)在硬场地进行跑、跳等运动时,可穿带有弹性鞋垫或泡沫塑料鞋 垫的鞋。
(4)暂停跑、跳、腰部动作较多的项目运动,久治不愈者应考虑调换 运动项目。
运动性中暑是近年来提出的运动性疾病之一,是一种急性病。正常人体 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将体温维持 在36℃~37℃。运动时,人体产生大量的热能,除1/4用于做功以外,其 余均以热的形式储存或通过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循环增加、汗腺分 泌增多等方法将热送达体表,再通过皮肤表面辐射、传导、对流及汗液蒸发 等方式散热,保持正常体温。运动性中暑主要是由于体温过高(40℃~ 42℃),身体多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导致身体虚脱直至衰竭。运动性中暑主 要发生在青少年人群和中长距离跑项目。
(1)散热障碍。高温环境超过32℃,湿度>60%,人体通过辐射、传 导和对流散热出现困难,只能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但湿度过大导致汗液蒸发 减少,体内高温蓄积,引发中暑。
(2)血容量不足。高温环境下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失水、失钠、血液 浓缩黏稠,血管扩张,血容量迅速下降,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血容量,易引发 中暑衰竭或中暑痉挛。
耐热能力较差,缺乏运动经验,女性、年老者、体弱者等均为易发
高温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热在体内蓄积,体温调控中枢失控引发高 热,汗腺功能障碍加重高热。
高温长时间作用头部,可穿透颅骨引起脑膜充血、水肿,发生日射病。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应迟钝,运动能力下降。
高温作用下体液丢失、血循环下降,多发性电解质与新陈代谢异常 (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高磷血症、尿毒症、低钙血 症、乳酸性酸中毒等),引发肌肉痉挛,热衰竭。
高温导致的体液大量丢失,最终引发循环衰竭、心血管系统功能衰竭, 血压下降,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中暑先兆指高温环境下一定时间后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大量 出汗、口渴、全身乏力、行走不稳、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现象。应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移至阴凉环境, 补水、补钠后短时间即可减轻症状或恢复。
轻度中暑指除以上症状外,还发生体温升高达38℃以上,中度精神错 乱、定向障碍、抑郁症,呼吸循环衰竭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恶心、呕 吐、大汗、血压下降、脉细等症状,经及时休息和药物对症处理后,3~4 h 可以缓解。
重度中暑指除以上症状外,出现高热、昏迷或痉挛等症状。 一般分为以 下三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高热(可达41℃),无汗,呼吸细弱,脉速快(可达 140次/min), 昏迷。先兆为全身软弱乏力、头晕、恶心、晕厥。常为高温 环境下训练数小时或数日,也常见于老年人、体弱者。严重者可出现播撒性 血管内凝血,肝肾功能损害以致死亡。
多见大量出汗后未能及时补钠、补水。轻者有短暂、间歇发作的四肢骨 骼肌痛性痉挛,多见腓肠肌;重者多发生大肌群阵发性痉挛,可涉及腹壁 肌、肠平滑肌和膈肌,引起腹绞痛。体温多正常。
为中暑最常见的一种,常见老年人、儿童、体弱者,也见高温环境中持 续运动人群。非体内高热蓄积,故不出现高热,而是心血管系统不能适应性 调节所致。发病急,先出现多汗、疲乏、头昏、脉细速、血压下降、意识丧 失,常伴发热痉挛。脱水型表现为:口渴、焦虑、胸闷、冷汗淋漓、判断力 欠佳、手足抽搐。失盐型表现为:软弱无力、恶心、呕吐、腹泻、肌肉 痉挛。
出现中暑先兆时,要迅速将患者撤离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 宽松衣服,及时补充含盐饮料;按压额部、颞部并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 用藿香正气水等。
以纠正水、盐、钙代谢紊乱为主。应立即掐按人中穴,促其苏醒;同 时,将患者快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迅速送到医院救治。在等待医护人员 期间,头部冷敷冰块或湿毛巾,协助降温。伴发痉挛者还应及时补充含盐 饮料。
处理原则为:迅速降温;防休克、心肾衰竭和脑水肿;纠正体液失衡状 态。用冰水或酒精擦拭头部、腋下及腹股沟等身体部位降温;药物降温;对
(1)针对高温预报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在高温天气,尤其是每天 11:00—14:00时,尽量减少训练和运动。训练时间应选择在上午9:00以前 和下午4:00以后,且每锻炼50 min后至少休息10 min, 减小训练强度,缩 短训练时间,充分休息,必要时取消训练。
(2)比赛和训练时科学补液。保证蛋白质、维生素B,、 维生素B₂ 、维 生素C 的摄入,水盐供给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高温环境运动后,盐的补 充量应从常温的每人每日10~15 g 增加至20~25 g。
(3)加强不耐热人群的个人防护。积极进行热耐力训练,提高机体在 高温环境的耐受力。
脱水是运动中比较常见的运动性病症,同时也是经常被运动者忽略的身 体严重伤害之一。运动性脱水是指人们由于运动而引起体内水分和电解质 (特别是钠离子)丢失过多的现象。常见于中长距离跑、自行车、户外徒步 等体能消耗大的运动项目,也见于举重、摔跤等项目运动员为参加低体重级 别的比赛而采取快速减体重措施,造成体内严重脱水时。
水是人体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物质,是构成人体最重要的组成成 分,人体的各种生理生化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完成的。在人体成分中水的 含量最高,成年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60%~70%,年龄越小,体内所含水 分的百分比越高,所以,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脱水对身体影响更大。水还具有 润滑作用,如保障关节灵活自如的活动,同时水也是保持体温平稳的重要物 质。特别是对于时间长、强度大的身体活动来说,保持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对
人体如果水供应不足,生命很快就会受到威胁。正常成人每天水分的摄 入和排出基本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大约为2500 mL。 运动性脱水的常见 原因是在高温、高湿情况下进行大强度运动,人体大量出汗而未及时补水所 造成的,属于高渗性失水,主要包括单纯性失水、失水大于失钠和水摄入不 足。通过皮肤和呼吸不断蒸发水,引起失水多于失钠,而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运动性脱水主要是高渗性脱水,即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 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又称原发性缺水。当缺水多 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 收增加,尿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钠和水的再吸收增加,以维持血容 量。如继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进一步增高,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细胞 内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的程度,最后可导致脑细胞缺水将引起脑功 能障碍。
人体失水超过体重的2%时,会出现尿少、口渴等症状。脱水对呼吸系 统有影响,会导致最大吸氧量下降;持续脱水不仅会降低运动能力,还会加 重心血管负担,并可导致肾缺血和肾损害,还可引起泌尿系结石。根据丢失 水分的多少,可将运动性脱水分为轻度脱水、中度脱水和重度脱水,水分的 丢失势必会影响运动能力,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失水量为体重的2%~4%,以细胞外液丢失即血液和细胞间液为主。在 血容量减少的情况下运动时,心脏负担加重,运动能力下降10%~15%。
失水量为体重的4%~6%时,细胞内、外液均有丢失,表现为极度口 渴,唇干舌燥,皮肤弹性差,心率加快,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容易疲劳, 运动能力下降20%~30%。
失水量达到体重的6%以上时,细胞内液的丢失量大于细胞外液的丢
失,除了有中度脱水的表现外,还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加、肌肉抽搐,严重时 出现幻觉、谵妄甚至昏迷。
补液的方法应遵循预防性补充和少量多次的原则。预防性补液可以避免 脱水的发生,防止运动能力下降;少量多次补液可以避免一次性大量补液加 重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负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为防止 运动性脱水对健康的损害,补液的总量应大于失水总量,特别应重视钠的 补充。
运动前根据个体差异,适当进行运动前补水是非常必要的。很多人不重 视运动前补水,也有人担心运动前补水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大量科研实践证 明,只要方法正确,运动前补水不会对机体和运动能力造成任何影响。补充 的饮料可含有一定比例的电解质和糖。有专家建议,在运动前2h 饮用400~ 600 mL含糖和电解质的饮料可有效防止运动性脱水。
运动中补水应根据运动时的出汗量而定。 一般情况下补水总量不应超过 800 mL, 如补水过多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运动中 补水应少量多次进行,每15~20 min补水一次较为适宜,每次补水控制在 150~300mL 较为恰当。如果运动时间在60 min 以内,补充纯水即可;如果 运动时间大于60 min, 应补充含电解质和糖的饮料。
注意,运动中补水最好选用专门的运动饮料。如果饮料中含糖较多,大 量饮用会导致血浆渗透压急剧升高,影响运动能力。另外, 一般不主张在运 动前和运动中饮用含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这样会使胃部产生胀气感,对运 动不利。大量出汗情况下所用的运动饮料应以补水为主,可适当采用糖和电 解质饮料。
运动后,为使机体进出液体达到平衡状态,也应进行补水。补水应补充 含电解质的饮料,还可加葡萄糖,以促进血容量的恢复。不能只饮用纯水 纯水虽然能解一时之渴,但会造成血浆渗透压的降低,增加排尿量,延缓机
(1)提高对运动性脱水的耐受性。经过在各种环境下进行各种强度的 运动和训练,可增强对运动性脱水的耐受性。
(2)进行补水,防止和纠正脱水。及时的补水,使机体水分达到平衡。 应根据运动情况和运动特点,在运动前、中、后补水。补水的原则为少量多 次,同时还应适量补充无机盐。
运动性猝死作为运动中最严重的医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运动性猝死是 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时间 范围尚无统一的界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的有关资料,运动性 猝死的定义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 24h 内意外死亡。定义强调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患者从发病 到死亡迅速,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运动性猝死过去主要发生在体能 类项目(中长距离跑、球类等)专业运动员,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的热潮 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各种马拉松、户外运动及高强度的球类 运动,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预防和处理运动性猝死已成为 运动伤害防护的焦点问题。
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SCD) (图5-1)在运动性猝死中所 占比例最大,最常见的是心脏性猝死。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性猝死可发生于多种 心脏病,但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其中有一部分是急性心肌梗死;大部分虽无
( 2 ) 心 脏 瓣 膜 病 。 心 肌 病 及 心 脏 传 导 系 统 结 构 异 常 等 、 肥 厚 性 心 肌 病 及心肌炎是运动猝死的常见疾病之 一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致 使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这类心律失常自 行转复可能性甚小。
( 3 ) 先 天 性 心 脏 病 。 血 管 畸 形 , 冠 状 动 脉 先 天 异 常 在 运 动 中 猝 死 的 危 险性很大 。
( 4 ) 马 凡 氏 综 合 征 。 又 名 蜘 蛛 指 ( 趾 ) 综 合 征 , 属 于 一 种 常 染 色 体 显 性遗传综合征,也称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有家族史。病变主要累及 中胚叶的骨骼、心脏、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骨骼畸形最常见,升主动脉 夹层动脉瘤破裂和左房室瓣中度脱垂易造成猝死。尽管此病发生率较低,但 在运动员中较多见。
主要由于脑血管畸形、脉瘤或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
有些资料将中暑列为运动猝死中次于心脏猝死的第二大原因。体温调节 紊乱可致完全健康的人发生死亡。剧烈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在热环境下进行
胸腺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机能不全可使机体应激能力低下而致死。
心源性猝死往往不是由运动这一单个因素引起的,而是由运动和潜在的 心脏病共同引起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所致。
对于年轻运动员来说,其潜在的心脏病多为与动脉粥样硬化无关的结构 性心脏病:最常见的为肥厚型心肌病,占所有心源性猝死的36%;其次为先 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占17%~19%;再次为特发性左心室肥厚,占9%~ 10%;其他比较少见的病因包括主动脉破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 动脉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心脏震荡、预激综合征和冠心病等。而在年龄大 于35岁较年长的运动员中,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所占比例 高达73%~95%。
有些运动性猝死患者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史,猝死发作前心绞痛会突然 加剧,表现为面色灰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有的是出现原来没有的症 状,如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改变等。大多数年轻人往往 认为自己体力良好,身体不适只是疲劳,这往往是发病的前兆。运动性猝死 发病快,可迅速出现心搏骤停,表现神志不清,高度痉挛或出现几次喘息样 呼吸而进入临床死亡。
运动前要注意年龄过大者、糖尿病患者、过于肥胖者、严重心律不齐 者,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者,既往有心脏疾病 史、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者,不要长时间剧烈运 动。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心动过速、异常疲劳等情况,可能 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运动。
当出现猝死情况后,应争分夺秒进行现场急救,通过心肺复苏 (CPR) 和心室除颤术 (AED) 的组合应用,往往能取得效果。
(1)识别心脏骤停。首先要通过反应、呼吸(和脉搏)来确认倒地者 是心脏骤停,判断方法要对、判断时间要够。不可贸然开始按压(详见第
(2)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一旦确认心脏骤停,应立即使用AED, 打 开 AED, 黏贴电极片,让机器分析心律、按语音提示实施除颤。若有其他 人配合,可以在操作 AED 过程中保持胸外按压(仅在 AED 分析心律和按下 电击按钮时暂停按压)。在 AED 分析心律同时,呼叫指挥中心。
( 3 ) 在AED 电击前或者电击后,使用单纯胸外按压,省略人工呼吸步 骤,此为延迟通气策略,将主要力量放在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和除颤上,胸外 按压加 AED 除颤1~2次(大部分被救活的案例都是在这个阶段)。
(4)急救车医护到达后,继续就地心肺复苏,继续使用黏贴好的 AED, 就地建立静脉通道,并使用首剂量肾上腺素1 mg 静脉推注。此时,若距离 患者倒地时间超过5 min 未到10min, 患者已经接受2~4次AED 电击除颤, 大部分赛道心脏骤停将会当场心跳呼吸恢复。但是,若在10 min 内仍没有 恢复心跳的,随着时间的延长,存活希望将明显降低。
(5)经过早期现场高效的急救,若患者心跳恢复,送往医院进一步治 疗。若心跳没恢复,需要转移到医院采取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手段治疗。 为保证转运途中的急救质量,建议在救护车内(不要开车)给予气管插管 和安装自动胸外按压机,然后紧急送往医院。
注意:在现场如没有AED 可以进行除颤,可手握空心拳头,在患者心前区 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 捶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必须注意,要 及早采用,在用耳朵听不到心跳瞬息间的1min 内,实施拳击除颤效果最好。
运动性猝死因发作突然、病程急、病情严重,因此,如何预防和避免其 发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严格体格检查,识别运动性猝死的高 危人群。运动性猝死者大多都有器质性病变存在,其中不少病例都被认为是 健康者,有的甚至是高水平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体检是非常 必要的,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的监测,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并且每年 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2)严格鉴别运动员长期训练引起的心脏生理性变化与病理性变化的 区别。 一些学者认为,某些运动员发生运动性猝死可能与"运动员心脏" 有关。运动员安静时,可见由于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引起心电图上 I 度或Ⅱ
<a id="_bookmark23"></a>度房室传导阻滞,运动后可暂时消失。因此,对运动员出现的心波变化、束 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心电图变化都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以排除心脏 病的隐患。
(3)密切观察运动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对运动中出现晕厥的病例,要 做全面系统的检查。对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的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头 痛和极度疲乏等症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详细的检查。
(4)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遵守训练的卫生原则和患病后恢复训练的 原则。运动训练应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个体性和量力而行的科学原则。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紧张。为适应大运动量,训练和 比赛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结束时做好整理活动。
(5)严格运动员的选材。注重体格检查,严密筛查马凡式综合征,特 别是篮球、排球、跳高等需要身材高大运动员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