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威是一名警探,他在书中做为冉阿让的敌对人物活动。他的人物形象矛盾突出,鲜明的反映了雨果对于社会的思考,并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冉阿让做苦役犯的期间,沙威是监狱内的一名狱警,之后则成为了一名警官,在主人公冉阿让违反假释条例化名生活时,他一直致力于对其的追捕。
在我的理解下,冉阿让的人生中有五次重大的转折,一是苦役,二是主教,三是沙威,四是珂赛特,五是马吕斯。
沙威(Javert):正义的坚持者,也是正义的顽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所以穷其一生誓将他抓回牢狱,却发现冉阿让的本性是善良的,由于无法再面对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在下水道放走背负马洛斯的冉阿让之后,选择跳河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
在这五者中,苦役坚定了他的精神,主教给予了他良心和灵魂,珂赛特给了他慈爱和幸福,马吕斯则让他学会了放手和理解。而沙威的存在,却似乎只给冉阿让带来了苦难。
沙威在担任助理警卫期间便已熟悉了冉阿让,知道他力大无比。冉阿让受到了主教的救赎后,他来到了一个小镇——滨海蒙特勒伊,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制造商,获得了财富;他通过书本学习,脱胎换骨。他只保留小部分的利润,热心于施舍,并使小镇的经济有了偌大的发展。他最终成为了小镇的镇长,化名为马德林。
但变故在1820年发生了,沙威作为警察检察员被调职到了滨海蒙特勒伊。熟悉冉阿让的沙威开始怀疑马德林镇长的真实身份。一次,冉阿让一人下到泥浆里举起推车救出了被困的割风,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使得沙威确信了马德林就是冉阿让。之后一次,冉阿让驳回了沙威对芳汀的逮捕,使得沙威对马德林产生了敌对心理,他向上级举报怀疑马德林是冉阿让,却被评价为胡闹。然而不久,巴黎传来消息,声称他们已经逮捕了“冉阿让”(尚马修),在沙威前去阿拉斯会见尚马修之后,满足了自己他就是冉阿让。之后他返回并拜访了马德林,并要求他将他从警察中解职,因为他之前怀疑了马德琳。
他告诉玛德林:“你会说我可能已经递交了辞呈,但这还不够。递交辞呈是光荣的。我没有履行职责;我应该受到惩罚;我必须被赶出去。” 他最后谴责自己——“如果我对自己不严厉,我所做的所有正义都会变成不公正。”从这些话中已经可以看出:沙威是一个直性子的人,他坚信心中的正义,并以此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冉阿让虽然解除了危机,但他灵魂中的良心促使他自首并被逮捕。几个月后在船上服苦役时他借落水成功逃脱,并从德纳第处带走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
冉阿让在巴黎隐居时传出了“施舍乞丐的乞丐”的风声,又引起沙威的怀疑和追捕,多亏割风老头的帮助脱了险,并成为了修道院的第二个杂工
割风死后冉阿让和珂赛特离开了修道院,但冉阿让期盼的平静并没有到来,珂赛特爱上了马吕斯。这层关系使得六月叛乱期间冉阿让前往街垒意图找到马吕斯。在街垒他意外遇到了被俘虏的沙威,向街垒的首领提议由自己处决沙威。
二人来到街垒背后的小街,沙威原本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决心并冷笑着命运,但冉阿让并没有杀死沙威,反倒是切断了他的束缚,让他逃跑并自救。他甚至给了沙威他的地址。冉阿让朝空中开了一枪,回到街垒,在那里他告诉所有人沙威已经死了。
冉阿让对沙威的解救使得这名正直的警探的内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沙威从前自始至终信仰着的他的正义,即公共秩序和司法,但这正义却在这里产生了无法化解的矛盾,遇到了无法忽视的反例。冉阿让,明明是一个苦役犯,却竟然是他沙威的救命恩人;明明只要杀死了他,冉阿让就再无后顾之忧了,冉阿让却给了他活路和自由!经历这些后,沙威的内心中生长出来某种陌生的东西,它引来了混乱。正如书中说的,从前他只有一个上司——巴黎警察总监,而如今有了第二个上司——上帝。
在街垒陷落后,冉阿让从下水道逃脱,再遇沙威,沙威不但没有逮捕他,反而给予了帮助。在沙威看来,冉阿让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了,他先人后己,坦诚无私,令人尊敬,发自内心地。然而身为警察的沙威却告诉自己,冉阿让是在逃苦役犯,按照法律理应捉拿。沙威正是陷入了这样的两难的处境里无法脱身,他不得不承认司法和他的内心不在是并道而驱的了。他被迫看到法律有时也是不近人情的,他所坚信的正义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一个可憎的在逃苦役犯也可能是一个高尚的,无私的,值得敬佩的人。
沙威最终把思考整理成给警署的建议后选择了投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