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可以从小处着手,比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运用高效、趣味的授课工具、新颖创意的教育方式(比如;微课、游戏)提高授课质量和学习兴趣;课堂上除了一对多的讲解,还可以组织同伴互助、小组共学,让每个孩子都“在场”;课后作业除了双基练习,还要有灵活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特长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喜欢。
因此我们应坚持以生为本,把由以教师为中心调整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目标达成为主旨的方向上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谋划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那里不懂,就重点讲什么,形成“学习前移、作业前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通过预习反馈,互动解疑、当堂反馈、归纳巩固四个环节优化教学过程,使教材上有意义的东西变得有意思,有深度的东西变得有温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降低学生上课精神流失率。
一个故事(兼做结束语)
本人曾给50位学生上过一节“培优课”,课前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题之一是“描述令你骄做的一次学习经历(无论大小),并分析成功因素。”令我意外的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一语带过。很是简单,还有些同学甚至对自己的成功避而不谈,其中一个学生写道:“没有让我印印象很深的成功经历,也不知该怎么写,就算让我硬着头皮写也写不出来”。在这些位居年级前15%的学生里,能够详细而骄做的描述自己成功经历的学生竟不足10人,这让我心情沉重。
Ellen Weber曾发问,“为什么在学校里,成功只属于极少数的学生,而其他的大多数学生则只能漂泊在失败的边缘?”除此以外我还想问的是,当学习成功的学生都不以成功为傲、不晓得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庆贺,那些不太成功的学生又该如何?教育的成功又从何谈起?失败往往会孕育更多的失败,学生如果总是得到消极的反馈、总在失败中挣扎,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和梦想、甚至放弃学业。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Laura Greenstein曾充满激情地认为,Successbreeds success , and motivation grows from it(成功孕育成功,动力由此而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无数的“跬步”、“小流”构成的,教师需要做好评价的理由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小处着眼的评价给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小骄傲”“小快乐”“小信心”,在一个又一个“小成功”的持续激励之下,学生至千里、成江河,最终走向“大成功”。这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更需要教师对教育的洞察,以及对学生的尊重、爱和成人之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