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始终贯穿其中。个体的发展会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样。
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E.M.Duvall和R.Hill将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家庭领域,随后,家庭治疗师Betty Carter和Monica McGoldrick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代际视角,提出家庭生命发展周期的六阶段理论。
他们认为,家庭发展要经历独立成人期、新婚成家期、养育新人期、子女成长期、家庭空巢期和夕阳晚景期。
站在原生家庭的视角来看,大学新生离开家庭独自求学意味着家庭将过渡到空巢期,孩子与父母都要共同面对沉重的“分离”。
站在新生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分离也意味着自己即将作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个体去开创一个新的家庭生命周期,而大学正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我们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着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完全是按照家庭期望所塑造出的模具。
就如《The Challenge of Youth》一书中所言:青少年阶段,孩童时代所依仗的东西开始缓缓转变,生活的意义不再仅仅是由长辈们言传身教给年轻人,无论是个人经验还是集体经验,青少年自己通过他们的反应和行为来告诉长辈,长辈们所代表的生活以及呈现给青年们的生活是否有意义。
青少年也要给自己蓄积力量并以此证明自己,并且参与到问题中,将之更新,使其焕发新生,或者革新和反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切断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纽带,诚然转换过程中会让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让我们感觉压力、焦虑或无所适从,但它也是我们的支持、港湾和力量之源。
怎样处理好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许是各位新生需要探索学习的“第一课”,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三点建议
正向表达丨许多人说越亲密越容易互相伤害,的确,在亲近的人面前我们更容易“放肆表达”,这拉进了我们彼此的距离,但也容易彼此受伤。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减少抱怨、批评或者攻击,用更为正向的表达来代替。
找不同,找相同丨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等等可能发生较大变化,进而进一步加深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差异”,造成“相看两厌”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学着去理解这种差异,并尝试着去寻找相同的立场或出发点,从而避免冲突。
创造“在一起”的机会丨对于许多人而言,进入大学后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也许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和父母家人一起做些事情:散步、打球、做饭......共同组建出记忆中的“温柔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