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进维度:课程构建、教学实施、实践推进、素养评价
学段递进:6 年级(扫地、浇花、整理书桌)→7-9 年级(衣物收纳、简易烹饪、家庭物品维修),形成 “基础 - 提升 - 自主” 链条
内容:宿舍生活技能(床铺整理、衣物分类、安全用电)
学段递进:6 年级(作物初识 + 采摘体验)→7 年级(种植养护 + 技能提升)→8 年级(加工制作 + 创意开发)→9 年级(产业调研 + 融合应用),实现 “体验 - 技能 - 创新 - 实践” 螺旋上升
内容:数学 + 草莓种植(成本收益计算)、科学 + 茶叶生长(光照 / 土壤研究)、语文 + 劳动日记(实践报告撰写)
学段递进:6-7 年级(基础服务:图书整理、校园向导)→8-9 年级(主导项目:劳动成果展组织、校园公益策划)
学段递进:6-7 年级(参与执行)→8-9 年级(活动策划 + 组织),培养社会责任感
模式:“理论 + 实操”(理论:劳动知识、安全规范;实操:校园基地 / 地域资源现场教学)
师资:双师教学(校内教师:课程设计 + 知识讲解;校外兼职教师:茶农 / 种植户传专业技能)
示例:语文(劳动主题征文)、科学(植物生长与劳动关系)、美术(劳动成果手作),实现五育融合
7-8 年级:任务驱动(布置劳动项目,如独立管理草莓植株)
9 年级:自主探究(鼓励自主设计劳动方案,如农业调研计划)
每日:“劳动微时光”(晨午间各 20 分钟,校园绿化 / 宿舍整理)
每周:“班级劳动日”(责任田养护、校园环境美化)
日常生活劳动周:家务技能大赛、宿舍整理评比(提升独立生活能力)
生产劳动周:结合农时全流程劳动(茶叶采摘 - 杀青、草莓采摘 - 包装)+ 农户产业知识讲解
服务性劳动周:乡村服务行动(乡镇场馆讲解、道路清洁、困难家庭帮扶)
基地:本地茶园、草莓基地、文化场馆(签订合作协议)
频次:每学期 2-3 次校外实践(如板栗采收、茶文化体验)
四大维度:劳动技能(如茶叶采摘标准掌握)、劳动观念(如尊重劳动成果)、品格与审美(协作能力、发现劳动之美)、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劳动问题)
过程性评价:劳动成长记录袋(照片、日记、实践报告、技能证书)、星级评价(评 “劳动之星”)
终结性评价:每学期末劳动素养达标测评(6-7 年级:技能实操;8-9 年级:项目成果展示)
多元主体评价:学生自评 + 互评 + 教师评 + 校外导师评(茶农 / 种植户)
定期举办劳动成果展(展示手工艺品、调研报告),优化劳动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