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五单元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冷战
冷战的发生
含义:二战后的40多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表现)
发展: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经济表现)
德国的分裂
过程
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北约与华约对峙
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欧洲的联合
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欧洲共同体:1967年,由欧洲煤钢、欧洲经济、欧洲原子能组成“欧共体”
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美国的发展
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
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日本的崛起
原因
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过程
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东欧社会主义的发展
经互会: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
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东欧剧变
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万隆会议
背景:亚非国家取得独立,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
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非洲年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开始
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结束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古巴:卡斯特罗,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美苏敌对发展到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成员国分离趋势加剧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