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继续。什么是滋养的环境呢?接下来我用这个循环图给大家来看一下:滋养的环境首先是什么?首先我们的父母是平和的、放松的、有力量的,也就是父母有稳定的情绪。只有父母情绪稳定,整个人是放松的、平和的、有力量的,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是尊重的、鼓励的、肯定的,这样的父母他的沟通也是非常有智慧的。所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就非常高。
什么叫自我认同?特别是小孩子,孩子小的时候,他对自己是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的,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是来自于父母、来自于老师、来自于身边人对他的一些评价。比如说爸爸妈妈对他经常是鼓励的:“宝贝儿,妈妈看到你今天做作业非常认真,非常高效”,就是父母看到孩子,都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闪光点的地方,那么这个孩子他的自我认同感就非常高,他就会觉得“哦,我是有用的,我是有价值的,我在妈妈眼里是非常优秀的”。如果这个孩子自我认同感高,他的自尊高的话,那么这个孩子他的自律性就会非常强。自我认同高的孩子,他的“三感”就是非常充足的,他的归属感、价值感、自主感是非常非常充足的。那么表现在外面孩子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就是自信的、阳光的、勇于探索的。这样的孩子,我们周围应该有很多,包括在奥运会上刷屏的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她就是非常自信、阳光、勇于探索的,她的妈妈是不是情绪非常平和、稳定,对孩子是尊重、鼓励、肯定的,而不是打压、批评、指责、唠叨的?有这样一个勇敢、自信、阳光、勇于探索的孩子,父母的情绪是不是就又是稳定的、平和的、放松的,那么这样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正向循环的图?那么整个家庭都是非常和谐、温暖的,爸爸妈妈是温暖的、有力量的,孩子是自信阳光、勇于探索的,大家是不是特别期待有这样一个环境?
OK,那我们再看一下内耗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内耗的环境中,父母对孩子是怀有恐惧的,对孩子学习焦虑、担心。“哎呀,你怎么写字那么慢呐?能不能快一点?你怎么早晨起床老是让我们催呀”,就是父母在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特别恐惧、焦虑、担心的。“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啊,你这样不好好学习,你小学升初中都考不上。考不上好初中,你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你甚至连大学都上不了,你长大以后怎么办呀?你长大以后是不是只能干底层工作?是不是只能当美团外卖的外卖员呀?”这样的父母是恐惧、焦虑、担心的。
那么,这样的父母对待孩子是什么样子?对孩子一般都是控制的、担心的、否定的、批评的、指责的、唠叨的、催促的。是不是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都会无限地放大,去批评、指责、唠叨、对比、各种打压孩子。那么当我们父母不断地这样对孩子的时候,孩子自我认同感高吗?
父母老是觉得“你这儿没做好,你那儿没做好,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那孩子他的自我认同感是什么样的?他就会觉得“我不行,我在妈妈眼里是没用的,我在爸爸眼里是没出息的,我就是不行的,我怎么做都做不好,怎么做都达不到爸爸妈妈的满意”。那么,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就非常低。那么,自我认同感低的孩子,他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他就是恐惧的、挫败的、无力的。但是这一类孩子,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有很多孩子,他们是想学好,想要好好学习,但是第一天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我要考得怎么样怎么样,我今天要怎么样,我今天要读多少书,我今天要做多少题”,但是第二天他动不了。为什么?因为他是没有力量的,因为在这样一个内耗的环境,他是没有力量的。孩子是这样一个状态,恐惧、挫败、无力,父母是不是又会跟着恐惧、焦虑、担心?然后又会这样对孩子,对待孩子的时候,又会恐惧、焦虑、担心,那这样是不是就形成一个负面的循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很多出现问题的孩子,都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面,都永远是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里边打圈圈,不断地恶性循环。
但是我相信今天来学习的父母都是想要改变这个过程的,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是不是?那么想要打破恶性循环,我们从哪一环开始改呢?就是父母,我们父母先去改变,先去把我们的恐惧、焦虑、担心变成温和、平静、更加温暖的这样一个环境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改变。当孩子慢慢改变的时候,我们的这个恶性循环就会打破,就会变成一个这样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