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黄丹.类型电影:叙事范式与形式风格[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厉震林.导演的律动:华语电影、实验影像和作者电影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后浪出版公司,2012.
聂欣如.电影的语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饶曙光.电影要从非电影处来:侯孝贤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
曹保平.导演的控制——从剧本《不法之徒》到电影《烈日灼心》[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第二版)[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钟友循,何宇宏.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17][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18][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钟友循,何宇宏.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梁颐.无声处埋情从容中灼心——曹保平电影创作探研[J].当代电影,
曹保平, 连秀凤, 唐宏峰等.《追凶者也》四人谈[J]. 当代电影, 2016 (10):52.
曹忠,彭勃.电影《无名之辈》方言叙事的表现范式[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1):97.
李彤欣. 试论我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题材选择[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21):158.
王家东. 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视域下的希区柯克[J]. 电影文学, 2018(03):57-59.
饶曙光. 类型经验( 策略) 与中国电影发展战略[J]. 当代电影, 2008(05):4-10.
周学麟,陈旭光.关于类型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对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8(02):28-35.
申朝晖.“类型-作者”的创作路径与电影工业美学的自觉——刁亦男导演创作论[J].四川戏剧,2019(12):36-42.
申朝晖.《狗十三》:镜像映射与症候探微[J].电影评介,2018(20):32.
刘高守一.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间的尝试——浅谈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特点[J].大众文艺,2017(14):193.
潘天强.在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之间——中国电影的策略[J].文艺争鸣, 2009(07):117-120.
梁慧亭. 《追凶者也》: 乡土荒诞喜剧的叙事呈现[J]. 电影文学, 2019(06):88-90.
冷欣, 熊荣.《烈日灼心》: 国产犯罪电影的美学剖析[J]. 电影文学, 2018(16):85-87.
刘杨.隐藏自我的他者叙事——从《光荣的愤怒》和《李米的猜想》窥探曹保平电影的叙事策略[J].电影评介,2010(08):4-5.
李彩霞.新世纪民生电影创作走势初论[J].当代电影,2015(04):182.
[35]余楠.曹保平的愤怒与光荣 [J]. 新世纪周刊,2007(28):118.
穆俊.“类型中的作者”:消费主义语境下的艺术表达策略——以曹保平、刁亦男、程耳的近期创作为例[J].电影评介,2017(15):23-27.
吴冠平,曹保平.过与不过的边界——曹保平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郑炀.底层叙事的“高俗小说”评曹保平新作《追凶者也》[J].中国艺术报, 2016(9).
左亚男.含蓄现实中的无限困局——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思考[J].当代电影,2017(12):63.
杜晓燕.生命的极致与灵魂的焦灼评电影《烈日灼心》[J].东南传播, 2016(4):20-21.
黄靖博.手持摄影的叙事艺术及其多维价值[J].电影文学,2020(03):58.
文一茗.电影镜头叙述中的符号指示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20-127.
曹保平,索亚斌,郑中砥.用商业手段达到艺术标准 为中国电影增添智力因素——与曹保平导演对谈[J].当代电影,2015(12):52-59.
董彪.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J].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5):171-180.
陈宇.学院派导演的创作特点——以曹保平导演的创作为例[J].当代电影, 2015 (12) : 42-46.
曹保平,吴冠平.商业电影:资本与智慧的博弈[J].电影艺术,2008(12):91.
[47]曹保平,吴冠平,冯锦芳等.狗十三[J].当代电影,2014(4):47-56.
罗琳.《追凶者也》:风格杂糅与叙事断裂[J].电影艺术,2016(11):37-40.
姚力.适应与超越——论受众与影视的审美关系[J].辽宁大学学报,1996
黎明.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D].清华大学,2008.
韦小波.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审美与叙事研究[D].浙江大学,2013.
张芳馨.中国电影的对比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王疏影.中国大陆当代黑色幽默电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刘滕.浅析犯罪电影剧本中“悬疑手法”的建构[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2017.
黎若楠.类型格局下的作者表达[D].辽宁师范大学,2020.
叶辉.试论杜琪峰电影“类型”与“作者”的共生[D].浙江大学,2007.
刘静.曹保平电影隐性叙事研究[D].河南大学,2017.
胡敏.曹保平电影的荒诞美学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9.
高美珊.曹保平电影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郑丽华.曹保平导演的电影创作研究[D].河北大学,2018.
张煜.曹保平电影叙事研究[D].山西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