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223班 高玉萌 指导教师:张扩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邓小平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改革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改革的进程中,不能因循守旧,四平八稳,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归根到底,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内在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对外开放”这一表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停滞落后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邓小平反复强调:“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不利。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必要的互接互补,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在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邓小平还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许多文明成果。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加快发展。二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在坚持开放合作、利用、借鉴的同时,必须头脑清醒,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维护国家和人民权益,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自由泛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我国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激发了社会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和活力源泉,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