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茫茫市场,怎样去寻找自己创业的起点?对于县市以下的创业者来说,他们选择的创业路径往往与城里人不同,围绕本地资源或特色产业,就地取材,已成为“乡”下人成功创业的正确选择。台州的民营经济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开始创业就地取材,选择了“两水一加”作为创业项目。水产品、水果是台州的特产,办个体加工企业比较容易。再看泰州,溪桥镇是“提琴之乡”,每年出产提琴35万把,约占全国产量的60%、全球产量的20%,提琴制造业年创产值超过了3亿元。野徐镇是“体育器材之乡”,全镇有150多家体育器材生产销售企业,年产值超过两个亿。这两个镇围绕本地特色产业正在做大做强。我市的特色产业也不少,但就地取材、做大做强的企业不多,这正是需要开拓的创业空间,亟待开发的创业资源。就地取材这个“材”可以是有形的特色产业、特色资源,也可以是无形的资源。比如说,一首民歌,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一个典故,甚至是几句民谚,只要有价值,都可以引发出一种商品、一种产业、一个知名品牌。问题在于,创业者要有发现的眼光、创新的思路,要认真研究深入发掘。创业文化应当具体化。比如,具体到“旅游文化”、“教具文化”、“美食文化”等等,以这些文化为中心,开发相关产业,生产有文化特色的产品,不具体、不实干,什么文化也没有。
有一位乡领导曾经提出,施河人创业靠发展教具产业富了起来,我们为何不能搞?不是不能搞,而是搞了不一定成功。教具产业原本不是施河的特色产业,但施河发展教具产业有一个重要特点:集群。十年创业路,形成了今天的产业集群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无论哪一个乡镇,要在短期内生产教具,达到施河的规模、品种、质量、品牌以及销售网络是不大可能的。创业,当然不一定非要选择教具项目,但路径选择产业集群却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已被全国很多地方的实践证明是成功之路。以绍兴纺织为例,全市有近4000家企业做纺织。有的专做原料,有的专做印染,有的专做销售。由于分工很细,每个企业都做得很专,有利于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新技术。
这种产业集群通过单个企业的专和整个区域的全,通过单个企业的小和整个区域的大,迅速形成了国内甚至世界范围的竞争优势。值得提出的是,淮安发展产业集群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至今还没有哪一个产业集群程度赶上施河教具业,是何原因?值得各级领导和创业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