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才的激励与去留问题一直是众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谁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商战中取得更多的胜算。目前,影响员工去留的因素有很多,稳定与成长性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企业所必需的:对于处于一个稳定,且成长性良好环境中的员工,其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更高;相反在一个充满猜疑与工作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员工的最佳对策自然是明哲保身与寻求新的出路了。
该案例中,员工之所以对公司的“赛马”政策抱有极大的抵触思想,原因就在于公司用人的指导思想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对于新进员工的期初把关不够深入,海量招聘;而录用后又采取了多数淘汰的策略,那么整个的“赛马”过程就变成了对于员工生死攸关的考验,“逆水行舟,不进则亡”,自然是人心惶惶,难以久长。所以,对于一个民营企业而言,选择“赛马”的方式用人,是有前提条件的。
企业内部的适度竞争是良性的,甚至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所以“赛马”这一思路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应该在多数企业都提倡。但对于“赛马”中表现不佳人员的处理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对于前期没有好好把关,后期也不去分析失利原因,就采取简单解雇的方式显然会引起员工的恐慌与离职,明显是不合适的;而那些在前期对人员筛选比较科学的企业,对于“赛马”中出现问题的员工,也相对容易分析失利原因,进而帮助员工成长,这样的“赛马”氛围才是为员工所接受与认可的。
其次要能结合企业发展的特定阶段,有选择性地强化“相马”。
在一家民营企业的起步与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与市场开拓能力,而对于员工的招聘与选拔的工具与方式,也较为粗浅,那么此时重点采用“赛马”的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大浪淘沙,物竞天择,成为企业与个人成长的共同话题,企业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帮助企业度过艰苦创业期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而当企业发展到转型与成熟阶段的时候,企业的规模与组织架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庞大的程度,单靠领导的个人魅力和管控,很难兼顾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而此时再进行简单的“相马”,并将“赛马”中不合适的人员大量的淘汰,就会自然引发其他员工的焦虑与不安,时刻会担心不知道哪天会被公司炒鱿鱼而人心浮动,由此导致的人才流失,很可能导致公司错失市场上的大量商机,正所谓“赛马已经赛不起了”。
而此时的企业,在财力、物力方面也有了足够的回旋余地去开展一些人员鉴别的工作,如果在招聘初期就对应聘人员进行能力素质等因素鉴别的话,就会有效减少不合适人员在一开始的流入,以致在随后的“赛马”中惨遭淘汰后而带来的人心动摇问题。同时,由于期初有了一个较为科学的“相马”过程,对于人员的安置与选择方面,会有更大的空间和余地,对“赛马”后结果不佳的选手,也不必采取单一的淘汰方式,而是要重点分析一下其落伍的原因,是人岗不匹配,还是个人不努力,只要不是与公司文化有根本冲突,并有改进意愿的,就应该帮助其找到症结,获得成长,最终实现公司与个人的共同成长。当然,除了依靠招聘者的经验判断外,科学“相马”的方式还有很多种,诸如:访谈法、案例法、模型评价法等等,其中,引入一套较为科学的素质能力模型则是企业一个不错的选择。素质能力是国外多家管理机构多年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学校里的学分、证书和知识与未来工作绩效的好坏没有必然关系。
麦克里兰在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该理论认为员工在组织中外显的能力包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深藏的素质不易被发现,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动机等等。传统的素质能力就是指胜任某项工作所具备的个人特征或特点。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纬度:个性/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个性/动机”是即心理特征、习惯以及价值观,这是所有决策和工作行为的基础;“态度和价值观”囊括了信念,态度,价值观,个人形象等,我们的期望、需要、好恶会影响我们的动机、职业选择和工作表现;“知识和技能”即制造某种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所要具备的技能。这些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教育或工作经验获得。比较这三个纬度之后,会发现个性/动机往往是与生俱来的,而知识和技能可以最大程度通过后天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