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有规模与国际制药巨头竞争,中国药企取胜概率很低,所以,中国药企首先要做的一点是扩大规模。
面对困境,200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医药产业发展愿景,基于壮大自身实力的企业兼并成为日本医药行业的主题词。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制药公司的合并,推进日本医药企业全球化进程。
在那之前,多数日本制药企业认为,政府会给他们扶持和保护,并没有意识到全球化威胁的不可逆转。认真考虑将战场拉到海外的日本制药企业只有四五家,其中就包括山之内和藤泽。
20多年前,藤泽就曾花费上百亿日元收购了一家美国药厂,遗憾的是,那起并购最终没有成功,反而给藤泽带来了很大损失。山之内则收购过一些小型的欧洲制药厂和美国保健品公司,但也没有实质性收获,直到2005年与藤泽合并前,山之内一直没能真正进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回顾那段历史,卓永清总结道:“那时候日本制药企业的海外投资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这一轮付出大笔学费的行动为后来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换来了经验。今天日本前十大制药厂商都是在当年做出了类似决策的企业。”
在2003年的一次聊天中,山之内制药株式会社董事长竹中登一和藤泽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掌门人青木初夫发现,彼此既有着同样的目标,又有着很多互补之处。同样的目标是:成为国际性研发型制药企业。互补之处则颇多:山之内的销售强项在欧洲和亚洲、藤泽在美国,山之内的研发强项在化学合成领域、藤泽的优势在发酵方面,山之内的处方药强项在泌尿领域、而藤泽在免疫领域。
面对欧美制药巨头越来越逼近的威胁,双方决定将公司合并。“抵御被收购的最重要出路,就是提高企业价值。”竹中登一这样解释合并的初衷。无疑,目标相同业务互补的合并是提高企业价值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于是,2005年4月,安斯泰来诞生。当时,著名投行美林公司将这起并购评价为“完美的合并”。
在日本,这次并购亦被视为制药行业加速全球化的标杆。在安斯泰来成立后不久,其他日本制药企业也纷纷掀起合并大潮:2005年,日本第一制药和三共制药完成合并,成为日本第三大制药企业;之后,第一三共收购了印度最大的仿制药商兰伯西;而日本最大药企武田制药则收购了美国的千禧药业。合并与收购使日本的制药企业纷纷摆脱了弱小的地位。对比之下,尚未进行大规模整合的中国医药行业,其集中度较低的问题更加凸显。目前全国4000多家药厂,前十名的市场占有率加起来不到50%。这种情形与安斯泰来诞生前,英国《金融时报》对日本制药产业的评价非常相似:“由无数小公司组成、规模太小、无法参与全球竞争。”
卓永清认为,对制药企业来讲,规模很重要:“目前很多中国药企的规模可能和40年前的山之内差不多,如果以此规模与国际制药巨头竞争,取胜概率很低,所以,中国药企首先要做的一点是扩大企业规模。当然,竞争力不一定由规模决定,但现在新药研发耗资巨大,研究一种新药可能需要花费15亿-20亿美元、15-20年时间。这样一来,企业规模成为了必须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