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高平,每到大年三十的早晨,人们早早就醒来了。
在大人们的忙碌中,在孩子们掰着指头数日子的期盼中,“年”的重头戏来了!
刚醒来,孩子们便兴冲冲地穿上昨夜摆在枕边的新衣,兴冲冲地跳下床,兴冲冲地迎接大年三十。
三十上午,人们已经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了。孩子们也休想闲着,能干活的得帮大人干活,只有小得不能干活的孩子才能玩耍。大家还得到山上拾些柴火、玉米秆之类的东西,堆在院子里,用来初一早上烘年火。
中午吃些饭,人们除了继续准备年夜饭,还有其他的“任务”:贴春联、放鞭炮、烧香敬神。夜晚,当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火红的对联,桌上有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耳边是鞭炮的声音,身边是团聚的亲人时,年的一个高 潮到了。
在那个连电视机都没有的年代,年夜饭过后,人们不会看春晚,而是忙着做明天早上要干的家务活——大年初一是一点活也不能干的,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不要太辛苦。
忙碌的除夕在零点结束了,人们可以睡觉了。然而,初一还得早早起来烘年火。点火早的人家,凌晨三四点就点好年火了。年火一点着,孩子们就都出来玩了。他们不但玩平时的游戏,还能找地上没有燃尽的鞭炮玩。
与除夕相比,初一就清闲得多了。孩子们去爷爷奶奶这边亲戚家拜年——初二才去姥姥姥爷那边的亲戚家,就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压岁钱。住得近的亲戚和自己的邻居们都会互相串串门,唠唠家常。
家乡的三十、初一,就这样在人们的忙碌中、欢笑中匆匆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