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所遭受的损失令人惊叹。全球银行业的市值已经从之前的高位跌落了5.5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全球GDP的10%。这些损失还仅仅只是故事的一部分。金融危机重新定义了金融机构竞争和获胜的方式。它将兼具变革性和破坏性,导致出现比自我保护(如匆忙融资和削减成本)更加根本性的变革。全世界的政府已经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其干预程度前所未有并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就像危机本身一样。新常态将出现,即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更加困难且更具挑战性环境,并将长期持续下去。多个新的现实将在尘埃落定时改变行业的面貌。
我们期待一直被诟病的全能银行模式将重整旗鼓。这一模式的基本面比较健康,这些银行建立在强大的客户关系之上,并且主要从自身的存款中融资。同时,大型银行将成为多地区机构,即在几个国家重复更简单、更标准化的业务模式。银行将再次强调“老式”产品和作法,量入为出。业务模式将反映一个更加谨慎、高度监管和更少风险导向的环境。
新的秩序将不会给全球大型银行留有危机之前的空间。希望在任何地方从事所有业务的银行将发现其市值下降并且不太可能在后危机时代生存,一些银行巨头混淆了大规模份额与其在个人业务和国家中的竞争优势。它们没有看到规模实际上是一种劣势,使得它们过于复杂而难以管理。
虽然增多的并购活动能促使国家冠军模式的回归——一家强大的银行建立起看似无懈可击的强有力国内市场地位——但是监管机构将努力限制这些银行的规模。随着危机的加剧,一些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拯救那些曾被视为“大则不倒”的银行。现在的担心是,银行可能太大而无法救助:倒台将削弱该国的整个银行业。
有一点可以肯定:金融机构在总利润中的份额将下降。1980年代中期,金融机构占到美国总利润的15%。到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近50%。未来,利润份额将接近1980年代的水平,反映了金融机构在经济中所发挥的支持作用。25%的股本回报率目标对于大型全能银行来说将一去不复返。